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长留天地作秋声

日期:01-18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读黄仲则《都门秋思》其三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艺术的永恒天空中,著名诗人的名字个个灿若明星,而清代乾嘉时期的常州天才诗人黄仲则,无疑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一颗。短短35年的生命历程里,他始终在求取功名和贫病交加中挣扎,被迫发出了世路艰险、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因而其诗歌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同时,他的诗歌艺术重传承而不泥古,善创新却不生涩,直率和婉转并举,典雅与清丽交融,兼具李白的清新和杜甫的沉郁,形成了清丽、凄婉、悲愤的独特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被称为“真诗人之诗”,他的很多诗催人泪下,就像小征泽尔说阿炳的《二泉映月》需要“跪着听”一样。

黄仲则16岁中秀才后科举屡试不第,遂于27岁(1775年)赴京北漂,以期仕途有所起色,但仍然穷困潦倒直至去世,其组诗《都门秋思》4首作于1777年,堪称其在京期间的代表作,今选取其第三首略作学习鉴赏:

五剧车声隐若雷,

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

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

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

九月衣裳未剪裁。

这是一首晚秋登高而生感慨的诗歌,通篇不直说登高而其义自见,风格和艺术手法上颇似杜甫的《登高》。首联首句描绘近景,帝都的通衢大道上,达官显贵的宝马雕车风驰电掣,车声如雷,好一派帝都王气、赫赫官威;次句写远景,城郊的山坡上却是埋葬着王公贵族的万千坟冢,破败荒凉(北邙山在洛阳城东北,是汉魏晋时期主要的贵族墓地,此处系借代)。作者在此完全以个人直觉,辛辣地讽刺权贵们终究会沦为一堆枯骨,作威作福不过是过眼烟云,同时也间接表达了对自身困苦的悲伤以及对不公不义社会的愤慨。

颌联笔锋一转,四望晚秋萧瑟,而富有人情味的夕阳、山色,却深深同情异乡游子的艰辛,劝他好好看一下转瞬即逝的秋光,尤其是秋山还殷勤地把斑斓的风景越过城廓送到诗人眼前,似乎对诗人说:凛冽的冬季马上就要降临,你好好看一眼这残存生机的秋色吧。然而夕阳、秋山的一番美意,诗人不但无心领受,反而更激起诗人的忧愁和悲怆,从而引出诗人对当前生活状况的痛苦“秋思”。

颈联首句紧扣晚秋景象,直觉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可是靠什么来御寒呢?杜甫《佳人》诗中的美人,在寂寞寒冷的日子里,尚且有修长的翠竹可以倚靠,而我现在母老妇病子幼、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因此我的忧愁如东流之水绵绵不绝,可是又能向谁倾诉呢?于是诗人想到不如栽种白杨树吧,让白杨树叶在秋风中的萧萧悲鸣,来替代自己无限的悲凉心声(白杨萧萧的风叶声在古代诗歌中往往是典型的悲苦意象)!诗人写到这里,悲怆的情绪已经无法自已,惊心动魄的呐喊行将喷薄而出。

尾联发出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寒门士子愤怒的控诉:无论多么寒冷,权贵们凭什么都可以无忧无虑、锦衣玉食、到处冶游赏秋,而我们全家老少却都瑟缩在寒冷的秋风里,身无分文,根本没法裁剪过冬的衣物(农历九月入冬,古人往往提前裁剪冬衣以御寒)。至此,一个寒门士子贫困悲愤的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无不动容。据说诗人的同乡好友洪亮吉,当时正在山西巡抚毕沅幕中供职,将此诗给毕沅看,以致毕沅也双泪横流。由于时代的局限,诗人无法认识到其贫困的根源,但却足以撕开所谓乾嘉盛世的虚假面具,让后人得以感知历史的真相,从而珍惜如今相对富足的生活,并为将来更好的生活努力。

这首诗艺术特色也相当鲜明。第一是避免了一般登高诗歌的平铺直叙,而是把警策之句置于首联,用强烈的对比,奠定了全诗悲怆愤怒的基调,收到了突兀而出、震慑人心的效果。第二,化用“修竹”“白杨”两个经典意象,更深一步渲染了贫困忧愁的生活处境,可谓手法高妙。第三,尾联用寻常口语写出,直抒胸臆,却雅而不俗,极具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足以成为千秋流传的名句。第四,全诗自然流畅,俯瞰、遥望、所思、所怒层层相扣、转接自然、主旨集中。第五,情景交融,所谓句句含情、字字悲怆。第六,着重运用赋、比两种创作手法,以比表达讥讽、刻画悲情;以赋渲染悲怆、抒发愤懑,两者相得益彰,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第七,全诗格律严整,组词变化流畅,尤其讲究选字以及音节的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总体而言,内容决定艺术表达形式,正由于诗人的坎坷经历和切肤之痛,所以创作过程完全没有矫揉造作,下笔一气呵成,情感丰富饱满。如此优秀的诗歌,乃中国诗歌艺术长廊中不朽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