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

日期:01-18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3版:健康沙龙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舒京平(市德安医院心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是人生中最耗费精力、带来最多成就感的“苦”差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让孩子们拥有完美的童年,能够过上幸福的人生。

但是,整个教养过程会遇到重重挑战和压力,父母需要不断调整、共同担起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另一方,抱怨、指责。

从孩子出生起,妈妈和孩子就进入到母子依恋的共生期,这是一种高度融合的,甚至具有“排他性”的“二元关系”。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男性的形象,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父亲与孩子的互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并且会影响孩子人格、婚恋以及三观的形成。在传统的家庭,母亲一般是爱与温暖的体现,而父亲的生理结构和角色承担则使得他成为力量与规矩的象征。

父亲角色意味着“家庭三角关系”的出现,健康的核心家庭关系是父母孩子三个人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形。现实中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核心根源就在于家庭关系失衡,常见的是:焦虑的母亲,父亲处于边缘化缺位的状态,父亲角色功能没有发挥,仅扮演着一个赚钱养家的角色。

那为什么爸爸们常常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中缺位?

1.从自身原因来看:“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带孩子是丢人的表现”“只有事业不成功的男人才呆在家里”……“奶爸”变成了贬义词,这些被内化了的刻板印象时刻影响着男性的行为。

2.从现实原因来看:“我搬起了砖,就没有办法抱你,当我抱起了你,我就没有办法养你。”父亲们也会感到很委屈,“我这么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你们娘俩能过上好日子吗?”“不工作,咱们家吃什么?天天在家陪你玩能赚到钱吗?”成年人的世界,再多的心酸与崩溃都需要父亲们自己去扛。

3.父亲的缺位也有可能是教育观念与母亲不同,为避免冲突而选择退让。当父亲的养育方式被边缘化和打压,他们也很容易灰心丧气,为了家庭和谐,把教育小孩的权利让给母亲和上一辈。这也造成很多家庭都是母亲在教导孩子,父亲在旁边一声不吭。久而久之,缺乏锻炼的父亲也会越来越笨拙,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

要增强父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需从自身和家庭两个方面着手:

1.陪伴孩子成长和工作赚钱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对立面,鲁迅先生曾因为疼爱孩子被客人取笑,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真豪杰、大丈夫,既有指点江山的豪迈,也有怀抱萌娃的柔情似水。

2.让父亲有更多参与孩子成长过程的机会,包容多元的教养方式,尝试“黑脸白脸策略”, 在疼爱孩子的同时给予他们适度规矩的管教。这样一来,孩子既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顾,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也能心存敬畏,克制过度膨胀的本能欲望。当“慈母”与“严父”同时存在,家庭教育会变得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也能充分发挥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体会到育儿的信心和成就感,激励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养中来,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更好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