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找苦吃”中嚼出甜?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他们“自找苦吃”的做法:“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原来,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眼下,一些青年不想吃苦似乎成了风气,更不要说“自找”了。笔者在我市企业走访时,经常听到同一种抱怨:新招聘来的“00后”“95后”,车间里没呆几天,宁可收入少一大截,也要想尽办法“坐办公室”;仔细一打听原因,都是“吃不了一线的苦”。但是,“坐办公室”就能逃避责任,少吃苦了吗?我看也未必。于是,不少青年动辄把“内卷”“压力大”当成挡箭牌,年纪轻轻却“暮气”沉沉,浪费了“拔节孕穗期”的大好时光。
为什么现在有些青年放弃梦想,停止前行,不想奋斗,不愿“自找苦吃”?首先人的本性是懒的。梁实秋写过一篇散文《人没有不懒的》,写出了人性中的弱点。尤其是当下的青年,与过去一心想改变生存环境、生活状态的父辈相比,生活优渥、有所倚靠,似乎不用太卖力也可衣食无忧。于是,他们的目标更多一层“理想的滤镜”:渴望更美好的生活、更稳定的工作、更丰厚的经济回报。但理想往往是丰满的,现实往往是骨感的。落差让很多人选择了躺平、放弃。想要跨越鸿沟,尝到“理想的甜”,“自找苦吃”才是唯一出路。
“苦”与责任相连,不仅代表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还代表富有挑战的工作内容,以及不容易获得成功的工作领域。正是在这些“苦”中,人们肩扛担当、把握机遇、锻造能力。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留学生时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里的“希望”就是沉甸甸的责任。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切的艰苦、辛苦甚至苦难都是与责任相连结的。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就要在“苦”中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实干家,勇挑重担、冲锋在前。
“自找”与境界相关,不是不顾实际、违背规律的蛮干、硬干、傻干,而是源自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主动自我锻炼。其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环顾当下,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消费场景、新的技术方向层出不穷,一些行业、企业正在进入更高形态的“无人区”,无例可循、无人之境正成为所有青年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前路。主动走出“舒适区”,大胆闯进“无人区”,方能在奋斗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生命价值。
“自找苦吃”与情怀相关,是为国担当、为民奉献的真实写照。“自找苦吃”精神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青年人要明白一个道理: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对于如今的青年而言,今天的“苦”不只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也在矛盾突出的工作中、在“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上、在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中。敢于“自找苦吃”,就是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把智慧和汗水浇灌在祖国大地上,“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真正品尝到“理想的甜”。
当然,“自找苦吃”并非胡乱吃苦、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目标、明确方向、主动作为。此外,对国家和社会而言,也要持续优化政策,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不白吃苦,给予更多样化的人生出彩机会。媒体舆论对年轻人多一点包容试错、少一点求全责备,让青年更好地去享受到成长、拼搏、奋斗带来的深层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