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康养+增能”:为特殊人群“架桥”

日期:01-18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垚 蔡蕾 万里

明媚的阳光透过屋顶天窗,照进长廊。长廊一侧的培训室里,学员们正跟着老师进行康复课程学习。这是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场所内寻常一幕:来自街道的21位精神障碍患者,在专业老师精心的照护和引导下,有计划地开展着康复训练。

近年来,随着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被频繁提及,精神障碍疾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回归问题尤其受到重视。这些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极大的脆弱性,往往被标签化、污名化,面临着社会排斥的困境。

为帮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困境,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更新服务阵地,打造集定期走访、用药指导、创新康复课程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康养+增能”服务模式,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与社会救助、日间照料、就业服务有效衔接。在这里,精神障碍患者被赋予“学员”的身份,站点的老师则在德安医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系统开展康复训练,帮助学员们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

“这是我们的康复课程表,有躯体管理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认知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绘画疗愈、音乐治疗等等,看着简单,但能提高动手能力,也能帮助情绪疏导。”驿站老师于莹介绍,通过反复的引导和教学,入站较早的学员们在课程开展时候的专注力已得到了较大提高。有的学员从入站时候的怕生、情绪不高,到如今变得能和大伙一起参加合唱训练;有的学员从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到如今能完成宋剑湖马拉松的“初心跑”。

“我们还给学员分配站点的工作,比如确定值日生来负责一天内的常规工作,包括分发午餐、收拾教具、打扫教室等,帮助学员们树立纪律观念、集体观念。”于莹说。

学员感受着被尊重、被需要,学员和老师平等交流,学员和学员互相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在“德康驿站”辅助就业工坊里,几名学员正专注做串珠工艺品,一颗颗小珠子被绳子串联起来,编制成七彩手机链、小兔子摆件等。

“这些工艺品制作完成后,我们将统一在活动集市上售卖。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学员的心态、底气都不一样了。”中心主任恽建美说,驿站正继续招募学员和志愿者,后续也将开展针对患者家属的情绪疏导服务和康复技能培训,帮助患者家庭增能,让患者和家人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