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婕 刘懿 赵玉涵
最近,横林镇红联村村民黄慧芳有了件挂心的事,散步或跳完广场舞,她总要到家门口的黄万桥上看一看,透过绿色围挡瞧瞧——83亩的空地上建设正酣,昨天多了几台塔吊,今天又多打了一些桩……
从去年开始,村民们就格外关注这片土地的近况,期盼跨境电商产业园的亮相。
“这是我们村的二次转型,要让昔日的‘草根’进化为枝繁叶茂的大树。”红联村党总支副书记查栋云说,早年间,村里人称民营企业为“草根”经济,它们扎根在村里,一有雨露便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如小草一般,有着旺盛的、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上世纪70年代起,横林镇的社队工业围绕稳步发展,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横林镇迈出了外向型经济步伐,逐步引进外资和港澳台资,创办合资企业。
红联灯具厂是率先“吃螃蟹”者。1987年,它与香港天安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常州鸿联灯饰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村办企业第一家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136万美元,灯具厂占75%的股份。1995年至2004年间,该企业先后组建合资企业5家,成为全国最大的灯具出口生产基地。
此后,红联村的合资之路越走越宽,中外合资企业数扩大至11家,同时引进了16家外资企业。
与此同时,红联村走上了以工业化带动市场化,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企业租用村里的土地,需要上交土地年租金和上缴款,企业越多,意味着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越多。”查栋云说,凡是能促进村集体经济“鼓腰包”的企业,都进入了红联村发展的箩筐中。
2000年,红联村的村办企业仅有个位数。2005年前后,村产业发展到高峰,130多家企业百花齐放,涵盖化工、地板、机械、家居、装饰材料、纺织等行业。“村中有厂、厂中有村”的红联村成为令人欣羡的工业明星村。
率先发展,也率先触摸到发展“天花板”。到了2007年,陆续有企业向村委反映,没有好的项目可以投资,科技力不足,产业将“一眼望到头”。与此同时,开发强度高、空间分布乱、亩均税收不理想、安全隐患多、环保问题大,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制约等问题,成为红联村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百公里之外的浙江,电商的星火烧向全国。红联村也敏锐嗅到了商机。
“我们寻思,电商会成为突破口。”查栋云说,2009年左右,村委专门去周边地区调研,随即召开了企业座谈会。
部分年轻企业家闻风而动。常州市筑友展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转型“触电”:早前,企业负责人朱栋梁就频频跑展会,产品远销美国、德国。2011年时,他接触了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开始酝酿布局。2020年,看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爆火后,朱栋梁通过短视频来拓展销售渠道。2021年,他发布个人视频号作品,收获近万名粉丝。今年3月,该公司开启了一场抖音直播,询价单超过了700个,成交量约15%,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我们目前有2人专职负责抖音,另有辅助人员2人,着力培养销售增长点。”公司人事行政负责人朱佳红表示,“触电”发展期间,村委给予诸多帮助,还推荐优秀的团队让他们交流学习。
与跨境电商产业园一路之隔的常州市金誉医用器材有限公司,2010年起接触电商平台,通过线上引流拓展了销售渠道。“先打开知名度,之后在搜索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不见面洽谈,每年实现5%—10%的增量。”企业销售经理蒋晓瑾说,不少客户都感叹,是从网上获取消息,进而了解这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医疗康复企业的。
与金誉相邻的宏达家具办公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入驻约6年,开发的客户大部分为境外大型商超。
更大的产业变革拉开帷幕。2021年6月,常州经开区实施园区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深度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计划至2025年开展园区更新2万亩以上,其中跨境电商产业园落地红联村,规划面积336亩,一期建设83亩。
产业园将集聚电商平台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电商专业服务企业、电商专业人才,开展跨境电商通关、物流、金融、人才等综合服务,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如今园区一、二期项目征迁完成,电商大楼、智能仓储等布局园区。红联村按照组建“红色代办服务队”,开通园区建设“直通车”,开展“一站式”集中服务,“全周期”动态跟踪,助力行业发展从线上交易向“线上+线下+制造”转型。
一些外地企业找到村委,希望进驻园区。查栋云说,红联村计划以资源联享为路径,选育一批产业振兴带头人,合理优化产业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