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调整,多家银行又下架智能通知存款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琛
今年以来,继之前报道过的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芳踪难觅”后,5月后,存款产品中的“香饽饽”智能通知存款又迎来一波下架潮。
某城商行客户何先生告诉记者:“劳动节后接到银行电话,告诉我智能通知存款取消了,接下来需要手动操作了。其实对于我来说,操作一下倒没什么,手机银行就行。主要是整体利息少了。一是利息降了,二是计息天数少了,以前的‘T+0’变成了至少‘T+1’。”
本月,渤海银行发布公告,该行的自动转存个人通知存款产品将于2024年5月1日起自动终止,终止后存量自动转存个人通知存款产品统一变更为“通知存款+”产品。如需支取“通知存款+”产品,消费者可通过该行柜面或电子银行渠道主动发起提前通知及约定支取动作,“通知存款+”产品不作自动转存处理。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签约光大银行对公周计划、对公智能存款A款(37天存期)及对公智能存款B款(7天存期)等自动滚存型通知存款的账户,自5月15日起停止自动滚存通知存款,已滚存的通知存款到期后资金转回至签约活期账户,然后系统将自动进行解约处理。
实际上,2023年5月,监管部门就对银行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要求调整,其中,国有大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BP,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BP。之后,便有多家银行陆续下架智能通知存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7日,包括光大银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相继发布下架智能通知存款的公告。
“目前下架的是智能通知存款而不是通知存款。”我市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介绍,智能通知存款是通知存款的升级版,普通通知存款需客户事先指定“1天通知存款”或者“7天通知存款”,如果存款时间超过7天而选定的是“1天”类型,收益就有所减少;选定“7天”的类型而不足7天取出,只能得到活期利息。而“智能通知存款”会在月底根据客户每天的实际余额,自动为客户在每个时间段选择“1天”或者“7天”类型,无需客户进行预设指定。
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在不断探底。2023年末的净息差跌破1.7%至1.69%,已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这一“警戒线”。而随着2024年息差收窄趋势进一步延续,稳息差已是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内容。
今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市场预计未来调降存款利率或将成为常态,并预测2024年商业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或仍会迎来多轮调降。
5月8日,民生银行手机银行页面上,大额存单已仅存1月、3月期产品,到期年化利率低至1.7%。截至发稿,多家国有大行及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已无三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在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产品(20万元起存)则显示额度不足状态;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已无2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在售。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钱炳博士认为,从目前上市银行披露的一季报数据中,可以看到净息差还在收窄中。为了缓解净息差继续下行的压力,预计银行将继续下调定期存款利率、收紧大额存单额度。未来,将有更多银行暂停智能通知存款,下架大额存单。
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姚惠泽认为,不同银行的负债结构、客户定位、市场侧重点、特色产品等均有不同,因此,应对息差收窄的方式、幅度、节奏也不同。“银行调整大额存单、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等行为一方面是为了腾挪营收空间,另一方面也为降低贷款利息,支持实体经济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