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常州紧紧围绕产业创新,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在光伏、新能源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等新赛道实现产业焕新,成功迈入GDP万亿之城行列。站在万亿之城的新起点,如何把握“因地制宜”的根本要求,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常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已成为摆在常州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 制造业是常州的特色亮点、优势所在、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常州实际,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立足比较优势拉长“长板”,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近年来,常州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紧扣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新能源产业全链条生态闭环。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集群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场景应用三个维度,加快推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倾力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瞄准弱项补齐“短板”,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在常州的工业经济中,从纺织服装、轻工建材到机械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向新而行锻造“新板”,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常州应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带动作用,前瞻性布局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新赛道,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常州必须牢牢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根据常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发展。
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技术创新全面塑造核心竞争力。针对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全图谱梳理产业链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形成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科技资源清单。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重点科技攻关专项,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搭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着力提升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能力。
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成果转化和未来产业培育。一方面,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要强化开放合作。积极打造中以、中德等国际化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合作。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放大常州开放优势,推动国内外高端要素在常州集聚,为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这为常州全面深化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指明了具体内容和总体方向。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校地企合作机制。紧密围绕常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在常高校、政府、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加快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政产研学用深度融合发展。同时,优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既满足常州当前发展需要,又能为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储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聚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以专利保护和激励机制建设为重点,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行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政策,特别要在子女教育、住房、收入、养老、医疗方面为创新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福利待遇,筑牢常州人才“蓄水池”。加快完善科学自主的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唯学历论”,以标志性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为标准来评定人才。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