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紧跟着“民声”走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两个“28”,成为常州对口袋公园最生动、最温馨的诠释。前一个是,到去年底,新建改造的28个口袋公园全部开园,目前累计已建成150个。后一个“28”,是2024年度我市围绕民生实事项目,还要再建成口袋公园28个,且首批4个口袋公园已于3月初启动建设。
曾和一位朋友聊到购房,他把“绿色”当作安家第一要素,寻找靠近公园的房源。这愿望甚好但实现不易。城市的综合公园,服务半径是两公里,即使较大的社区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也只有一公里,且其数量毕竟有限。如此,能满足市民“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期盼的重任,落到了口袋公园的肩上——其服务半径是300米。
以“口袋”来喻公园,形象地点出了其特性:规模较小,形状多样,亲近市民。这种适老适幼、宜游宜观、可憩可玩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能让百姓走出家门不远,就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里,让“园在城中”变成了“城在园中”,市民向往绿色的住房梦当更易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口袋公园虽然规模较小,兴建工作也看似琐碎,但却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民之关切”,背后就是“国之大者”。在这个意义上,“小事”不小。
也正是基于此,顶层设计对口袋公园有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住建部在2022年专门发了《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让口袋公园成为群众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统领下,口袋公园抽象要义,如何转化为百姓切身感受?如何不断提升口袋公园的成色?如何把这些民生“小事”办好、办实?这些都考验着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底色为魂,提升城市温度。绿是生命的颜色,是口袋公园最重要的底色。绿色也是民本之色,百姓有着盼绿、爱绿、护绿的天性。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设口袋公园,要像老小区改造那样,在问计于民、满足民需前提下,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不闭门造车,也不贪大求洋、花里胡哨。对于某些“边角料”地块,更应以绿为主导,或拆或改,见缝插“绿”,努力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让百姓深切感到“口袋”虽小,却装满幸福,为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提供更多可能。
特色为本,体现文化厚度。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依据的是自然形态,不可能也没必要千篇一律。但并不是随意而建,需要有创意的“打开方式”。常州的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之根,如龙城文脉的立体表达,常州方言的文字呈现……可在口袋公园中恰到好处地“还原”。城市雕塑具有冲击力、感染力的特性,可作为体现口袋公园文化厚度首选,或龙城先贤,或当今成果,依据地址,通盘考虑,精准设置,采用不同材质、造型和手法进行艺术呈现,张扬个性。去年新建成的景仁公园,以“清代第一诗人”黄景仁为主题,塑像配诗文,使其在运动、休憩、共享等功能基础上,增添了独特的本土文化气息。
褪色为戒,强化全周期管理。口袋公园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如何可持续地使之从“增绿”变“常绿”而不褪色,需要不断健全科学管理制度。主管部门承担着主体责任,是口袋公园“不褪色”的根本保证。一次正常的地下管道维修,完工后把窨井盖转了90度,使画在上面白色的交通警示线“断裂”了,虽是小事,却有碍观瞻,是“绣花功夫”不足的表现。制度的执行,还需群策群力,或聘请周边居民担任“市民园长”,让他们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或组建志愿者队伍,化身口袋公园“啄木鸟”;或实行“认养制”,鼓励企业、个人参与服务。这样才能使口袋公园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成色十足的发展之路。
其实,不只是口袋公园这件“小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来说,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让政策更接地气、更富价值。今年全国两会,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这也重申了我们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群众为导向、需求为导向,让“民生”紧跟着“民声”走,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每个意见都落到实处,才能让群众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