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谈骨质疏松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2版:本地医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杜蘅
案例:80岁老人没摔没碰竟也骨折
近日,新北区一80岁老人没摔没碰,却莫名其妙出现腰背部疼痛,躺着休息也不见好转,反而越躺越痛,被家人送到市四院骨科就诊。医生经检查发现其骨密度严重下降,骨质疏松导致其胸椎5—7发生了压缩性骨折,虽有手术指征,但是风险很大。高龄、严重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又是上胸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高位截瘫。
怎么办?市四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磊思索片刻后向老人及家属交代病情,并提供了两种治疗方案,一是保守治疗,二是手术治疗。老人被腰背疼痛折磨了将近一个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夜间睡眠,坚决要求手术治疗。
3月1日,市四院骨科脊柱治疗组为老人进行了微创手术——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当天,老人就在家人的搀扶下起床行走。
对于手术效果,老人十分满意:“终于接到地气了,背也不痛了。”
“这位老人骨质疏松很严重,术中透视显影不清且部位在上胸椎,手术风险很大,穿刺十分困难,打骨水泥时一旦发生外渗,极有可能导致高位截瘫。”张磊说,“手术是我们主任吴一雄主刀,他艺高胆大,我们都很佩服。”
专家说:骨质疏松是一种可诊断、可治疗、可预防的疾病
骨质疏松已然成为对中老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慢性疾病。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化的自然现象,其实不然,骨质疏松是一种可诊断、可治疗、可预防的疾病。
206块骨头构成我们的骨架,并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旧的骨质被吸收,被新组成的骨质所代替。在代谢过程中,旧骨质被吸收过多或过快,便会出现骨质疏松症。一般40岁以后,人体的骨量就会开始走下坡路。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超过了50%,男性超过了10%。女性患病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男性在青年阶段达到的骨量峰值比女性高,同时女性绝经后存在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5—10年呈现快速的骨丢失状态,但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骨折发生率,在男女两性是接近的。所以40岁之后,大家就要开始重视骨骼健康,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了。
很多骨科医生会把骨质疏松称作沉默的杀手,因为骨质疏松的发展是长期的、隐蔽的,看不见又摸不着。如果患了骨质疏松症,在这个基础上又发生了骨折,就算是把骨头接上了,装上了钢板,它也很难愈合会导致患者残疾或者就要长期卧床了。老年人一旦长期卧床,其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
其实,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儿童期开始。个人的最高骨量在35岁之前达到,因此要摄取足够的钙质,进行适量的负重运动。进入中年期后,要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膳食、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老年期要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另外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骨质疏松单纯补钙是误区,需配合使用维生素D,维生素D既能增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促进新骨形成,又能减少骨量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