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既反映出我党对有利国际环境的主动战略塑造,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恢弘的世界眼光和强大的道义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非和平发展路径的现代化模式,突破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西方的困境,构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新图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奉行扩张主义、霸权主义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根本性区别,打破了西方传统国家国强必霸的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和谐包容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道德、“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与因资源稀缺而不断扩张侵略的海洋文明基因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笃信“和为贵”思想,中国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推崇就地取材,而非掠夺他人。郑和七下西洋,未曾殖民一寸土地,而是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物产和友好交流的理念。从现代化起点出发,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在国内清除了西方列强遗毒,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制度和组织基础,避免了西式现代化的思维依赖、路径依赖、体系依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战略抉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因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世界上那些饱受战火和受他人欺凌的国家和人民感同身受、抱有极大的同情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改革开放后,我们对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势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重大判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将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而后又通过国家法定程序将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带有鲜明的中国色彩,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解决了很多其他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解决不了的复杂难题,给人类整个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巨大动力,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榜样示范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要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是文明共存而非文明冲突,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断推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平等对话。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勇于担当、坚持斗争,反击外部势力对于我国核心利益的挑战;另一方面,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将和平发展作为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国家间合作,形成新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特别是着力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努力扩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逐步引导国际秩序向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政治上,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构建起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经济上,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包容性发展的新格局;安全上,积极倡导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维护国际地区安全的新思路;文化上,主张维护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开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气象。我们要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