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以产业的均衡和突破实现常州高质量发展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常州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中,有两个数据非常亮眼。一是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6.4亿元,常州成为全省第五座GDP万亿之城,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的信心;二是全年实现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7680.7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新能源整车产能占据全省七成,这说明常州作为新能源之都的定位更加显现,地位更加巩固。

一个城市的发展最终是要有产业支撑,实体产业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这些年来,常州秉持“实体为先,产业强市”理念,通过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初步建成较为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常州有191个,666个小类中常州有605个。“东方不亮西方亮”。正是这样的产业体系,使常州能够经得住历次经济风波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常州产业结构的这一特点是优势,也是痛点所在。由于没有形成龙头型的特大型产业,多年来,常州经济始终不温不火。很难想象,一个上万亿级的城市没有几个千亿级产业来支撑。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培育大产业作为重大事项来抓。早在20多年前,常州就将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不管光伏产业遇到多大困难,都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井喷”发展的情况下,又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赛道,超前系统谋划,扎实加以推进。十年磨一剑,常州新能源产业笑傲江湖,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正是在这一“火车头”的拉动下,常州驶进了万亿之城的行列。

新能源亮丽数字固然让人欣喜,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新能源产业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接近百分之百,说明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其他产业发展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困扰。我们要冷静思考和分析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好、就业量大、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即使对当前如火如荼的新能源产业,也要进行深入研究,对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欧盟等国家地区对光伏产业的设障、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的限制、国内锂电池产能过剩等等,不回避、早提醒、出对策,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上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会议强调,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不是产业门类的简单“拼盘”,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体系。不仅包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协调均衡发展,还包括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协调均衡发展,以及每个产业内部和其他产业之间协调均衡发展。常州近几年在产业创新道路上,以新技术为驱动力,创造性地提出向新而起,纵深向产业空间、产业质量、产业规模发展,把实体经济底蕴、产业发展动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而形成实体—产业—经济的链条,提出了“盘活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的总体思路,把这一思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万亿”之后的常州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产业因需求而产生,永远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只要因时因势而动,就一定能够扭转被动局面,赢得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数字经济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蓝海,也赋予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能量。要大力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要综合应用贷款贴息、征信支持、标杆化示范、平台支撑等方式,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促进企业“敢转”“愿转”“会转”,让更多企业找得到路径、使得上干劲、看得见成效。

只有赢得未来产业,才能赢得城市未来。就像我们过去布局新能源产业一样,我们要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创新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策源地。要重点布局氢能、碳纤维、合成生物、人工智能、6G、细胞治疗、超材料、无人驾驶等未来前沿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未来产业领域企业。要引导本土企业向未来产业领域探索发展,在技术研发、主体培育和示范应用中取得明显突破。

未来产业是不可预测的。产业的培育和创新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不管路上有多少爬坡之艰、涉滩之险,只有矢志不渝,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成功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