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千淘万漉,只为留住乡愁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一页页志书审读稿、手稿、评审意见铺在桌上,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和标签,桌子的另一边,戚墅堰街道“90后”工作人员孙江将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意见一一在电脑上整理归纳好,今年春节前夕,首次编纂的《戚墅堰街道志》已经进入了讨论稿阶段。

“‘观地方志,知一方古今’。我能参加修志,感到很光荣、很幸运。”孙江介绍,当前正在筹备中的《戚墅堰街道志》记录了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至今的街道发展历史,将是戚墅堰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份生动教材,对繁荣戚墅堰经济、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街道工作了两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戚墅堰不仅文化多,而且文化深。”这不是孙江第一次参与文化建设工作,在去年牌楼巷的牌楼重新修建时,为了确定牌楼的建立时间和由来,孙江便查阅了周边城市档案馆,最终在《武进阳湖县志》上考察得出牌楼建于光绪年间,并将复原的牌楼总结为“孝老爱亲”的新内涵。

戚墅堰海外侨胞多,牌楼巷重新开放后,有不少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戚墅堰人从国外回来,专程看一看这条他们小时候走过玩过的老街。孙江印象最深的是一对爷孙俩,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牌楼下,抱着自己的孙子说着戚墅堰的老故事。“当时看到这场面这觉得我很自豪,感觉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孙江说。

都说从圩墩文化算起,戚墅堰有6000年的历史,但自戚墅堰街道成立以来,就遇到“有史无据”的尴尬境地,而街道也需要一本翔实的地方志来为将来的文化建设做背书。

例如戚墅堰既有“小无锡”、又有“小上海”的称号,在外人看来非常矛盾。“但其实这两个外号都有,而且不冲突。小‘无锡’是因为戚墅堰的漕运地位和无锡类似,两边都是粮运要道,而‘小上海’则是因为二十世纪30年代上海的沪淞机厂整体搬迁,工人们把老上海的文化一道带了过来。”采访中,每谈到街道相关的历史话题,孙江总是很快查找出相应的资料,将来龙去脉一一道来。

要修好一部地方志书,对参与的工作人员有严格的要求,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历史阅历,更要有愿意挖掘地方文化的定力与耐力。孙江主要负责和各方专家联络沟通,收纳信息,在他的工作案台上,常年放着一沓厚实的材料,每天空余时间孙江都会查阅,整理,确保不遗漏,不出错。

“在修志的当下,有时我们觉得很苦,但回忆起之前那些过程,记忆中,留下的全是快乐的瞬间。”工作中的孙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