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宏观决策要更多考虑微观感受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年末岁初,2023年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从数据来看,在持续承压中,中国经济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应该没有大的问题,中国经济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一组组宏观数据温暖如春,赏心悦目。不过,深入中小企业,深入普通百姓之家,深入一线建设者之中,有点像2023年初冬的天气,让人感觉到丝丝凉意:企业不像以前景气了,工作不像以前好找了,生意不像以前好做了,钱不像以前好赚了……这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温差”产生的原因是多重的。客观来看,宏观数据是在2022年较低基数上“同比”,微观感受是逐月累计的“环比”;宏观数据是整体的数学加权的综合指标,微观感受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具体感受。从根本上看,是由于当前经济仍处于从疫情向常态的恢复过程中,宏观经济的回暖还没有惠及更多的微观个体,需求不足、信心不足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发展动能转化过程中,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贡献已经显现,而容纳大部分就业人群的传统产业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在这个矛盾突显期,也是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处理好“温差”问题。既要看到宏观数据向好,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信心;又要看到宏观数据统计存在的片面与不足,不断改革统计体制和方法,使宏观数据更贴近人们的感受。既要承认微观感受的客观性,把微观感受作为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又要看到微观感受的局限性,防止片面放大市场负面情绪,引导微观面向光明、重振信心。正因为如此,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就要求我们作决策、办事情既要以宏观数据为依据,又要充分考虑微观感受。当前情况下,充分考虑微观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微观感受直接影响到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

宏观决策更多考虑微观感受,就是要充分关注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一方面,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劳动就业。另一方面,民营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的主体,“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究竟怎么样,民营经济体会最直接。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复苏,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复苏,市场信心就不可能真正恢复。目前,准入难、融资难、维权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之类的隐形门槛还有不少。只有把民营企业家的心声听到心里、落到实处,制定的政策才更有针对性,微观才更有获得感。

宏观决策更多考虑微观感受,就是要充分关注中小微民企的状态。中小微民企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我国1.4亿的中小微民企贡献了超过85%的就业岗位。这次“经济寒潮”中小微企业首当其冲,面对高企的各种成本、较低的生产效率以及疫情影响,中小微民企经营状况普遍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有接近三分之二的中小微企业出现亏损。因此,要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负压力,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要更多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只有更多关注、支持、呵护好这些“毛细血管”,才能激活中国经济的“一池春水”。

宏观决策更加考虑微观感受,就是要高度关注中低收入阶层。我国有9亿多中低收入人群,他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政权的重要基础,有巨大的潜能有待发掘。更多地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利益、提高他们的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稳定和活力。要创造更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更多地向一线生产者倾斜;要健全社保机制,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把他们的腰包鼓起来,他们对宏观形势好转才能感同身受,宏观经济大盘才能更加巩固。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宏观数据是实际,微观感受是实际,中间的“温差”也是实际。厚此薄彼、顾此失彼、视而不见、一叶障目,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视“温差”,让宏观决策更多考虑微观感受,就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