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把握好“先立后破”方法论原则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人们已经比较熟悉并能够较好把握,但对于“先立后破”却认识不一,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先立后破”就是只立不破,维持现状,多看少闯;有的人认为“先立后破”就是不要自主行事,一切按照既定方案办;有的人认为“先立后破”就是做任何事情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要贸然行进……

破和立作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破和立的对立,体现在两者的方向是相反的,要加强和发展一方,就必须削弱和克服另一方。破和立又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和条件。不破不立、破中有立、破终为立。不破,就不能为立开辟道路、清除障碍、创造条件,破就是为了更好的立。不立不破、立中有破,立得好才能破得开,没有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破、彻底的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破和立往往是同时进行、交替突出,并非是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通常表现为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边立边破、边破边立、破立并举。

我们说先破后立或者先立后破,是指立和破在矛盾统一体中谁占主要方面。对于处在衰亡阶段但还保持统治地位的旧事物,新事物还很弱小、稚嫩,如不破旧,新事物难以存身,无疑这时候主要任务是破,故要先破后立、破字当头。而当旧事物的优势已经被打破,新事物的统治开始建立,对处于发生、发展阶段富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此时改革的次序就应该是先立后破、立字当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不突破旧体制的藩篱,新体制很难建立起来,改革只有选择先破后立、大破带来大立。经过45年的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大的框架与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改革,探索一条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路径,是符合当前实际的选择。

把握“先立后破”方法论原则,一是要坚持破服从于立,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就是强调立在破之前、破旧先立新,就是强调立比破重要,立处于主导地位、破处于从属地位。立一点才能破一点,立多少才能破多少,破的进展和所达到的程度,由立的进展和程度来决定。二是要坚持以立促破,立得牢才能够巩固破的成果,只有牢牢立起新的,旧的才能无处安身。新的立不起来,即使旧的一时破了,过了不久难免死灰复燃。三是要防止立而不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以新压倒旧、以新代替旧,“先立后破”允许新旧共存,但新旧不能永远共存,否则旧的利益格局就会成为改革路上的绊脚石,新事物就永远代替不了旧事物。

把握“先立后破”方法论原则,就是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以房地产行业为例,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疯狂野蛮生长,导致该行业无序发展。在“住房不炒”的政策影响下,房地产逐步走向理性,但随之而来的房企债务风险、期房烂尾风险、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持续低迷风险等接连出现,由此带来的财政、金融、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隐形问题也会陆续显现。处理不好,后果难以想象。此外,还有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债务化解问题,民营企业生存环境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把握好“先立后破”方法论原则,就是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比较复杂,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事关全局的大事、难事,不能急躁、盲动,必须“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但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对重大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从试点探索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再到上升为制度性成果,最终大范围铺开,点与面有机结合,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和基层的“破”是为了全局和全国的“立”,没有地方和基层的“破”,就没有全局和全国的“立”。作为地方和基层要勇于发扬“破”的精神,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尽力形成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样生动活泼的局面。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我们要落实好“稳中有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就是要因时、因事、因地,以立为本,当立则立,当破则破,贯彻落实好高质量发展这一硬道理和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