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还需绿叶扶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军 文/图
在武进区鸣凰集镇的一角,有一家红木文房器物工坊,工坊负责人胡晓明,多年来专注红木文房器物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在常州工美界颇具声誉。
如果说其它艺术品是“红花”,那么,红木文房器物可以算“绿叶”,在红木文房器物的映衬下,其他艺术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内敛深沉、更具美感,故可以称“红花还需绿叶扶”。武进历史上,在清末民初有位叫陆产良的师傅到上海发展,其作品深受上海文人雅士喜爱。而在作为雕刻之乡的武进鸣凰,活跃着一批通雕刻、重传承、求创新的雕刻人才,他们和上海相关行业有业务往来,客观上也带动了鸣凰当地雕刻业的发展,由此,鸣凰在上世纪中叶以来,红木雕刻业开始发展起来,带动了一批人就业。
1986年,17岁的胡晓明来到鸣凰红木厂,跟着师傅学习刨、锉等基本功,三年后出师。他敏锐地意识到,仅凭师傅的那点功夫,是不能在社会上独立创业的,因为在工厂里,各个工序都有分工,要制作红木小件,必须加强学习。为此,他专程到当时常州市郊区永红乡的瞿家村,拜见一位叫瞿志兴的老人,瞿志兴是个体户,在上世纪30年代跟随王泰兴在上海平安街的红木作坊做小件,瞿志兴师傅告诉他关于红木文房器物制作的窍门——“端相”,即注意根据需要制作成的红木文房器物的黄金分割点,这样制作出来的成品才会有独特的美感,比如一只瓶子,需要照着它高度的三分之一高度做成架子,这样会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因瞿志兴当时已有70多岁,胡晓明更多的技艺是在瞿志兴的徒弟张国荣处学得的。
1989年,胡晓明来到苏州,为苏绣研究所的刺绣产品配套绣品架子,这些刺绣都为苏绣大师制作,精工细绣,因此配套托、盘、架子也需要精细制作。在胡晓明的印象中,这些材质不是红木,就是镶红木,都属于硬木,价格不低。制作这样的架子,能赚到钱。为刺绣做配套盆架,胡晓明每个月可做数百只,其中直径20厘米的,每只售价46元,“全是手工制作,赚的都是辛苦钱,我们当时还服务于另一个老板,几人分工,其中每个月我能赚300元。”胡晓明说。
到1994年,国内工艺美术市场起了变化,胡晓明需要重新开辟新的赚钱途径。那年他来到宜兴的一家均陶厂,这座工厂当时有2000多人,生产品种较多,有一类工艺盘,当时属于高档产品,需要配套盆架,一个月需要7000—8000只,胡晓明咬咬牙,开夜工完成任务,一个月赚到了1500元,凭着吃苦精神,他赚得了“第一桶金”。靠着吃苦,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用做红木文房器物的钱,自建了五开间的三层楼房,创办了自己的红木文房器物工坊。
在此期间,胡晓明认识了多位工艺大师,为他们的作品设计配套高档木料制作的底座、架子。做红木文房器物,需用上车、木、雕、漆等工艺,由数人配合方能做好,因为现在行业分工细致,很多人只会其中一种。胡晓明会做木匠、雕花匠、漆工。
红木文房器物制作,最基础的是其中的木工,胡晓明说,需要画设计图和列材料单,选料开料,选料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文房件的使用寿命和美观与否。“开料之后的木材需要进行刨平,刨平的时候一定要顺着木材纹理的方向进行平刨,并且用力要均匀。”胡晓明说,接着是开榫凿眼、起线打圈,然后进行雕刻工序,最后是组装,组装工艺要完美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胡晓明主动购买各类艺术书刊学习,还经常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汲取艺术养分,提升艺术修养。很多工艺美术大师乐意将自己的作品交给胡晓明制作配套的底座、架子。胡晓明会仔细观察,根据作品画面、刻法、雕工、材质等,设计并制作与之相呼应的红木(紫檀、鸡翅木等名贵材质的木料)底座、盆架,将香草纹、如意纹、竹节纹、云头纹、凤头等纹饰和图案用在不同的地方,使之浑然一体,达到“1+1>2”的艺术效果,让前来观看作品的人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制作底座、架子为他的红木文房器物制作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独立制作的各类红木文房器物,成为他尽情展示才艺的“小小舞台”。他制作的红木文房器物“圆角柜”在2019年8月江苏公益美术精品博览会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上荣获银奖。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由湖塘镇推荐的“红木文房器物制作技艺”入选武进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胡晓明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至今,胡晓明仍保持着工作日在鸣凰的厂内忙碌,星期日到富邦广场的工作室与朋友们交流的习惯,每年都会抽出一定时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参加各种工美活动,生活过得十分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