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林长二合一 守护百姓“饭碗田”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锦绣天宁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宋婧 蒋云峰) 田有田长,林有林长。在天宁区,有个田林长。记者从常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天宁分局获悉,天宁以建立健全耕地和森林等生态资源长效保护机制为目标,在全省首创“田长”“林长”两长合一制度,构建了全面保护、集约高效、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
为何要设置田林长?“粮安天下,地为根本。构建田林保护管理新格局,天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区。”市资规局天宁分局党委书记丁华锋介绍,全面推行“田林长”制,可以从源头解决田林保护及发展过程中的力度不够、资金不足、责任不实等问题,压实了地方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森林等土地资源的主体责任,将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天宁区在全省率先发布《常州市天宁区“田(林)长制”实施方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1+6”的制度体系。“1”即实施方案,“6”即调度制度、巡查制度、督导考核制度、信息报送和公开制度、宣传引导制度、交接清单制度六项配套保障制度。同时,实行“党政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参与、基层直接负责”的共管、共建、共治的“田(林)长制”工作体系,建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总田林长,分管副区长为一级田林长,各镇、街道为二级田林长,所涉及村委为三级田林长的一体化田林保护体系,打破长期以来林田保护“单打独斗”的局面。
为了实现保护责任直观化、可视化,天宁区制作全区保护地块图60余份,将耕地保护目标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林地保护任务进行落图,实现一套图册可传承,对各级田(林)长登记造册工作,在全区农田面积大、质量优的区域设置田长标识牌,在林地集中区域设置林长标志牌,将耕地、林地保护从图、表落到田间地头,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
在监管上,手段更智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影像监测等技术手段,选定100个摄像头位置,观察1.5千米监测半径下耕地等日常变化情况,开展“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动态执法,建立高效的“空—天—地—人”一体化自然资源执法监察体系,有效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与此同时,对违法占地、耕地非粮化、违法占用林地等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实现零容忍,及时将违法用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全区违法用地现象明显下降。
截至目前,武城村、新沟桥村区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个,面积1644亩,建成“田成方、林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质肥”的稳定保量粮田,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累计高质量完成成片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更新,完善农田林网13300余亩,复垦新增农用地12.74公顷,保障了农业产业设施和道路绿化的用地需求。“天宁分局将继续以‘田林长制’为抓手,严格落实耕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努力推进天宁区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丁华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