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大风车”里的阅读嘉年华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刘懿 廖宁) 30年前,李凤群是常州一家服装厂的工人,爱好写作、时常投稿。30年后,她已是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回到第二故乡分享创作感受,回顾青春岁月。

11月4日,常州经开区图书馆举办阅读嘉年华活动,女作家李凤群携作品《月下》,与本土作家周洁茹、评论家戴瑶琴,以及近百位读者分享写作心路。

《月下》首发《收获》,入选中国作协“攀登计划”首批项目。小说以2008至2022年间月城发展、清凉寺巷搬迁为背景,讲述了月城女子余文真的故事。

一头中分长发、语调温和的李凤群,目光中透着倔强,一落座就将读者带入一个小城女性“余文真”的成长故事。

“余文真多么渴望被看见。”《月下》开篇的第一句,既带出了主人公的“人设”,也塑造了一类女性形象——她们出身低微、样貌平平、智力普通、性格顺从,是被家庭、学校、社会忽略的“大多数”。

李凤群为这些“大多数”发声,以一个虚构的县级市“月城”为背景,讲述女主人公余文真近十余年来的婚恋故事,冷静克制地写出了一位女性心灵世界的革新。

“多数女性的痛苦被吞回去,而极少数吼了出来。”戴瑶琴评价说,每一座小城都有无数个余文真,通过文学展现她们不断探索的心灵之旅,给予前行的力量,这是文学的价值。

常州,是《月下》的故事背景地“月城”原型,在书中也不乏“清凉寺巷”等富有常州味的元素。李凤群说,常州是她人生发生重要转折的地方。

李凤群的家乡在安徽无为。1992年,18岁的李凤群来到常州打工,来到清凉路上的一家服装厂工作。平庸的现实中,怀抱着写作的梦想,投稿屡次不中。终于,她的文章《父亲的女儿》在《常州日报》副刊刊登,成为命运的转折点。

文章刊登那天,她成了工厂的明星。同事拿着报纸指给她看,在《常州日报》副刊版头条的最后,有一行作者署名:“××服装厂女工 李凤群”。

这封投稿为李凤群带来了好运。一位老师读了她的文字后,深受感动,帮助渴望进修的李凤群联系了常州一所大专院校,鼓励她继续读书。

最触动她的,是常州作家周洁茹。几年后的一个中午,她在常州文化宫的地下商城闲逛,看到写作培训班同学周洁茹出版的新书,感到振奋不已。“现实中,我认识的人获得了成功,这给我带来了感动和激励。”李凤群坚定了写作的愿望。

2003年,她离开常州,去了全世界许多地方,写出了《大望》《大野》《大风》《大江》《背道而驰》等小说作品,获得了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

李凤群说,在常州生活时,她工作的企业、就读的学校都在清凉路附近,这条小路反反复复走了好多年,认识了在那里居住的姑娘、打工的姑娘、开理发店的姑娘。时光流逝,她常常想起她们的面容,常常追问:经过这么纷繁的时代,她们的人生有怎样的经过,后来又到达了哪里?《月下》是便是她酝酿多年的作品,既描摹小城市女性真实的日常生活,也展现时代发展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留下的印记。

记者获悉,位于常州经开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常州经开区图书馆还将推出多项阅读嘉年华活动,如营地图书馆、湖畔读书会、文化沙龙、作家分享会等。外形如一座巨型风车的文化活动中心,自10月28日启用以来,已成为常州东部最热的文旅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