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 追“新”逐“绿”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法苑 上一篇 下一篇
江水奔流,不舍昼夜。坚持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常州市新北区毗邻长江,是全市长江大保护共抓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新北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推动、保障沿江生态岸线高质量转型,促进、激发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以司法力量为“守护长江”贡献应有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
留白增绿,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千米,曾是全省沿江城市中长江岸线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业最密集、“化工沿江”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化工园区转型发展、沿江空间腾退复绿,涉及企业搬迁、产业升级、员工安置等问题,都对法院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新北法院切实将长江大保护作为深刻领悟和忠诚守护“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表现,从依法保障沿江一公里腾退服务工作、滨开区产业结构科学调整、欠薪欠费问题妥善处置、非法集资案件快速处置、受损环境司法修复等方面强化司法保障,在兑现“一江清水、拥江入城”的承诺中贡献司法智慧。成功拍卖成交位于滨开区、奔牛镇、西夏墅镇、薛家镇的大宗工业用地4处,成交金额1.57亿元,盘活工业土地面积164.69亩。成功处置力昊化学涉案土地70余亩,高效处理清红化工和裕华玻璃系列案件,向283名员工发放工资、经济补偿金等近1600万元。
汰低上优,打造“更优质的产业结构”。建立“立审执”绿色通道,对位于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大宗土地,在司法拍卖中结合属地的统一规划,尽可能引入绿色、环保且符合产业需求的项目。高效处置港益重工等企业破产财产,处理厂区固废815吨,促成1.5亿元资产顺利变现,释放105亩工业用地和稀缺码头资源,帮助引入环保企业,从源头减污增效,该案例入选常州市十大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依托“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机制,通过审务工作站、司法网格等平台,网格法官与沿江地区网格员保持紧密联系,多次组织网格法官开展现场调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加强助企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执行方案中充分考虑污染物的妥善处置,通过执行参与解决污染防治问题。及时介入协调解决企业搬迁、危化品处置、土壤修复等问题,积极破解“化工围江”,推动“砸笼换绿”。高效审查环保类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督促企业停止暗管排污、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在孟河法庭设立南京海事法院巡回审判点,积极开展沿江普法宣传,让长江保护法等政策法规更加深入人心,助力绘就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沿江生态画卷。
减碳延链,端好“可持续的生态饭碗”。落实“双碳目标”,以企法联络机制、1+C党建联盟平台等为抓手,研究制定具体举措,召开新能源企业座谈会,建立院庭长分片联络和常态走访机制,加强对新能源企业司法需求的调研、关注和反馈,出台《关于推进高质量司法服务护航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念,瞄准高新技术企业、“三高一资”项目等,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的司法保护,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严格落实破产案件“应收尽收”原则,依法高效处置“破产企业”,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更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多重整救助、少破产清算”理念,积极引导债务企业通过庭外和解、破产重整等方式化解危机、涅槃重生。通过股权转让模式及存续式破产重整,让新能源企业永迈公司继续向前,目前所有债权全部清偿,并快速推动复工达产。灵活运用白皮书、司法建议等载体,主动为党委政府、市场主体出“金点子”,为区域内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行业发展创建法治合规赛道,让产业的“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辉映,全力服务保障全市“532”发展战略、新能源之都建设。
编者按
近年来,全市法院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持续优化完善法院工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法苑”专版正在陆续刊发我市七家基层法院院长的署名文章,撷取各自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向广大市民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