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磅礴工人力量 书写新时代劳动荣光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常工宣 秋冰
汇聚工人磅礴力量、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一项重要工作。
5年来,我市培育选树全国劳模8名、省劳模64名、市劳模128名、龙城工匠30名;开展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超1.8万场,参与职工超87万人次;培育“产改”试点企业1020家、试点园区20个,覆盖产业工人52余万人……这一连串数据背后,是全市工会牢记使命勇担当、感恩奋进建新功交出的最亮成绩单,更是新时代常州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政治引领 筑牢职工思想根基
今年3月2日,市总工会把宣讲课堂“搬进”常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总装工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方国强为企业职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向工友们介绍常州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成就。
这是市总工会开设的主席、劳模、指尖、流动、实践“五个课堂”之一。5年来,全市工会组建由121名劳模工匠和思政教师组成的讲师团,走进企业和学校开展了316场主题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我市不断建立健全“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机制,5年建设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工共建指导站等服务阵地1227家,配备党工指导员1300余名;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30家、党小组79个,扎实推进劳模党支部“双创双提升”工程,以党建赋能产业发展。我市开展非公企业“三创争两提升”活动,5年创成省级示范单位17家。深耕纺织服装行业33年的华利达,把“平凡人党建”作为集团党委工作主题,在每条生产线上组建“党政工团”红色动力小队,以先锋模范带动团队提升战斗力,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队伍。
建功立业 奏响劳动最强音
今年7月,中车戚墅堰所工程师谢鑫林参与研发的“列车制动闸片”项目荣获首届江苏专利奖优秀奖和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这是我市技能人才第三次荣获省科学技术奖,充分展示了常州“产改”工作造就懂技术、会创新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让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成果。
广大产业工人已成为我市创新创造的主力军。5年来,全市职工获省十大发明专利4项、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3项、省“五小”活动优秀案例和项目13个,我市认定市职工“三个十大”项目150个、“五小”活动优秀项目50个,职工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创新创造的成果源自扎实的练兵和竞赛。全市工会坚持服务中心大局,主动融入“532”发展战略,聚焦全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构建以市级竞赛为主体、辖市(区)竞赛为支撑、企业比武创新竞赛为基础的三级竞赛体系,建立健全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相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一大批产业工人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成长成才之路越走越宽广。仅2022年,我市围绕数字技能、智能制造、特色产业等领域,在全市开展了15个一级竞赛项目和46个二级竞赛项目,吸引了全市2158家企业、3.3万余名“能工巧匠”参与,产生了一批“五一”创新能手、技术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
暖心聚力 精准服务职工
以“常工暖‘新’‘新’心向党”为主题的“8+X”综合服务集市活动,将体检、保险等多项贴心服务送到我市货车司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身边,是市总工会“服务职工办实事”项目之一。
“精准服务,温暖新业态劳动者。”这是全市工会服务职工的初衷与目标。集各方资源与力量,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户外劳动者驿站286家,新建新业态劳动者工会组织425个,创新成立快递行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并推进签订首份快递行业集体合同,努力使工会组织成为大家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职工之家”。5年来,市总工会聚焦工会主责主业,守正创新、真抓实干,为265454人次户外劳动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为601160人次职工提供“工会大病互助保障”,组织181837人次一线职工参加免费体检,不断擦亮“服务职工办实事”工作品牌。
5年来,我市全力推进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站)实体化规范化网格化建设,全市13个站(点)被省总工会纳入电子服务地图。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认真落实工会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十项机制,筑牢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的“防火墙”,从源头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