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让产业工人有志更有才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常工宣 毛人杰 秋冰

5年来,我市坚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建立完善制度到构建“产改”工作体系,再到国企“产改”全覆盖,“产改”试点向纵深推进,造就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坚持制度先行,下好“一盘棋”

在常州,“产改”工作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各辖市、区党委政府也把“产改”工作纳入党建、深改工作要点,作为督查事项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并建立“产改”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上下贯通的“产改”工作体系。

5年来,我市出台了“产改”配套制度文件30多个,建立健全党委政府支持、工会牵头、部门协同推进、企业积极探索、职工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为“产改”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通过实施“产改”,我市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都得到有效提升:拓宽了参政议政渠道,目前,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一线产业工人分别占13.79%、4.5%;建立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机制,形成了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薪酬分配导向;选树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龙城工匠等先进典型,让有志有才的产业工人“星光”闪耀。

坚持试点探索,推动“加速度”

常州昌瑞汽车部品制造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产品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春节后职工返工率每年达95%以上;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累计开发创新项目近50项,参与项目人员超200人,发放给一线产业工人的奖励分成超100万元,公司降本增效额超1000万元……这些,都是常州坚持“产改”试点的收获。

目前,常州“产改”的发展图谱,已从“点”试行走向“面”破题:2019年,中车戚墅堰所等7家企业作为全市首批省级“产改”试点探路、试水;2020年,江苏紫龙药业等44家企业纳入省级、市级“产改”试点,积累经验,形成示范;2021年,全市“产改”试点拓展至辖市区,126家试点企业走上“产改”示范之路;2022年,“产改”试点拓展至镇(街道)、开发区,形成省、市、县(市、区)、镇(街道)四级纵向到底的“产改”试点体系,一二三产业“产改”全覆盖;2023年,国企“产改”实现全覆盖。

5年来,全市培育“产改”试点企业1020家、试点特色产业园区20个,覆盖产业工人52万余人。

坚持培养人才,建强“主力军”

中车戚墅堰所的刘云清,从维修工成长为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不断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常州宝菱重工的张永洁,从技校生成长为国内数控切削加工领域的技能专家、我市首位特级技师……我市迈出了加快推进“产改”的铿锵步伐,也收获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的累累硕果。

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的市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出台了《常州市高级技师研修办法》,累计组织金属切削师、数控等工种高级技师、技师500多人进行研修;创建常州技工教育集团,研究制定《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构建“1+N”技能培训政策体系,3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91.7万人次。

截至2022年底,常州技能人才总量达139.4万名,其中高技能人才40.03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30名,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