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维突破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10年甚至5年前,如果将常州称为新能源之都,不仅常州之外的人不相信,就连常州自己人也不相信。时至今日,常州新能源之都已经名副其实,得到境内外普遍认可。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位居全国第四,其中产业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排名全国第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再次为常州注入了新的活力,常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奋力向“GDP万亿之城”迈进。常州新能源产业“逆风突围”,给我们产业发展思维带来新的突破。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启示我们,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新产业支撑。常州一直以产业门类比较齐全著称,虽然发展比较稳健,但难以实现大的突破。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对于省级区域经济来说,经济突破必须有几个万亿级产业支撑;对于市级区域经济来说,经济突破必须有几个千亿级产业支撑。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千亿级产业的培育,新能源产业就是典型代表。2022年,常州工业总量突破2万亿元,其中,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四分天下有其一,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制造领域产值增长24.8%,拉动常州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近10个百分点。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启示我们,一个城市和地区在产业发展上能够抢得先机最好,但产业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会迟,不可能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产业位次。汽车产业以其体量大、配套力强、就业带动面广等特点,为各地政府所青睐。第一轮汽车产业布局中的迟缓,是常州人心中抹不去的痛。然而,常州人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敏锐地发现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新方向,大力引进比亚迪、理想、中航锂电等企业,一举改变了产业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7万辆,占全省总量的66.9%,江苏每下线10台新能源汽车,就有7台是常州制造。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启示我们,一个城市和地区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并非一夕而成,一定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努力。选择发展新兴产业,既需要城市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又需要面对不确定前景的勇气担当。常州眼光独到地选择新能源产业赛道之后,历届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早在20多年前,常州就将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不管光伏产业遇到多大困难,都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10多年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井喷发展情况下,常州又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超前系统谋划,扎实加以推进。十年磨一剑,常州今天新能源产业能够笑傲江湖,是近些年来常州保持战略定力、乘风而上、顺势而为、持续奋力攻坚的结果。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启示我们,一个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是龙头企业,产业发展的经脉是中小企业,两者缺一不可。一个支柱产业的形成往往有其规律性,通常是培育或引进一个大型龙头企业,由此产生一群配套的中小企业。由于配套能力增强,又吸引其他骨干龙头企业进入。这样龙头企业越来越多,配套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常州新能源产业中,光伏产业领军企业天合光能是全球第二大光伏组件出货商;新创碳谷在全球风电行业织物市场中市场占有率达30%,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比亚迪、理想新能源汽车更是全国全世界领军企业,中创新航是新能源电池中的翘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常州新能源配套企业更是星罗棋布,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启示我们,一个城市和政府不可以直接培育一个产业,但在关键时刻因势利导非常重要。市场主导、政府有为,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顺应这一路径,产业发展就会走上良性轨道。当年在无锡尚德破产、光伏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困难的时候,常州市政府对本地光伏产业及时予以帮助支持,使常州光伏企业渡过了难关。当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时,常州因势利导及时提出了建设新能源之都目标,出台了“新能源之都10条”重磅政策,提出了建设10个重要平台,实施“龙城英才”“青春留常”人才计划,设立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不仅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还为常州新能源发展增添了动力。

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关键看经济,经济的发展关键看产业。一个产业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梦想,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气质,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常州以“长三角产业中轴”定位自己,而新能源产业是这一产业中轴的脊梁。我们回顾总结这一产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与宝贵经验,就是要继续高高挺起这一脊梁,走好自己的产业之路,实现自己的城市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