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我与“吴大娘”交往点滴回眸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1995年春夏之交时节的一天中午,我又想去双桂坊品尝当时火了半爿城的兰州拉面了。走过红星大剧院时,头一歪,见剧院东首的小厢房门口,挂了一块怪怪的却惹人注目的店招——大娘水饺。

“这儿啥时候开出这么一爿稀奇古怪的水饺店的?”好奇心驱使我拐了过去,想去尝尝“大娘”的手艺。

刚跨进门,我就愣住了:这不是大老板吴国强吗?他怎么会在这儿?当此际,吴国强也瞥见了我。由于暌违已久,我俩均略加迟疑而后相视大笑。他兴致勃发地把我迎到二楼“雅座”。所谓“雅座”,不过是必须躬着腰爬上去的小阁楼(爬楼时一不小心头上就会碰个包)。他让我先吃饺子,饭后细聊。

那一顿饺子,倒确实馅足味美,十分可口。等客人散得差不多了,我俩坐下来,听他叹开了苦经。

吴国强虽然是常州人,但早年随父母去了青海,大学毕业后在西宁市政府当秘书。1985年,调回故里常州,跟我一起供职于常州日报专刊部。他不甘体制内的束缚,于1987年下海,跟一位朋友合伙,在双桂坊租了个摊位卖饮食小吃。挖到第一桶金后,他就转战到当时的留芳弄(现在叫留芳路),独自开了一爿野味香饭店。野味香做得好好的,但他不满足那儿发展前景不大的市口,又杀回双桂坊,独自开了做正餐的饭店。又赚了。他又嫌这小饭店格局太小,就承包了怀德南路怀德苑小区大门对面的一家国营中型饭店。说是中型,其实规模不小,楼上楼下加起来足有近千平方米。在吴国强的精心打理下,饭店做得挺红火。

吴国强下海最初的这几年,我可没少光顾他的大小店堂。反正到哪儿都得吃饭,到他那儿,多少还有点优惠,何乐而不为呢?

大约是1990年前后吧,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他赚得盆满钵满,已不满足承包别人的饭店,又跑到新区自己开了一家大饭店。他的大饭店,因离大庙弄有点远,我就没涉足过了。

几年不见,没曾想,他一时命运蹇滞,打拼来打拼去,饭店倒闭了,欠了一身的债务(据说有50万元之多)。落魄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他寻短见的念头都有过。走投无路之际,是一位青海老友点拨了他:“人家能把兰州拉面做到全国,你能否另辟蹊径,把大西北的饺子做到常州来呢?”

一语点醒了落魄人。吴国强打算再挣扎一回,他东挪西借,租下这红星剧院旁仅仅20多平方米的弹丸之地,想最后再拼一把,看能否咸鱼翻身。

我撞到他店里去的那天,他的大娘水饺馆刚开张一周多。吃风尤甚的常州人,大都爱尝新鲜。市面上各种大吃小吃店的名堂虽多,但凭这有点土气的名字,反倒招来不少顾客。外界不少人都以为,大娘水饺店真有个“吴大娘”哩,殊不知,“吴大娘”居然是一位身高马大、腰圆膀粗、记者出身的壮汉。

当然,光名字叫得怪也不行,关键还在于水饺的品位和味道。脑子活络又肯吃苦的“吴大娘”,没日没夜地潜心练习他从小就学会的擀皮子包饺子的功夫,终于练成了一手绝活。他拌的饺子馅,就比别人的馅味道鲜美。

聊着聊着,作为他曾经的同事和朋友,我当即给他出了个小主意,建议他充分利用原先当过记者的资源,通过各新闻单位的朋友帮忙,为他的水饺扩大知名度和享誉度。吴国强很谦虚,言听计从了。这,也算我为大娘水饺初期的破土成长出过的一点微薄之力吧。他也一直念我这份情。

这位一心想东山再起的“吴大娘”,还真有几把刷子。他从这鸽子笼般的小楼起步,不到半年,就把土里土气的大娘水饺做出了名气。在此过程中,他又把拌馅的配料和方法,钻研成独有的配方。有了配方,就像鸟儿长出了硬实的翅膀,可展翅高飞了。不久,他就在常州商厦地下室开了分店;第二年,又吃下了当时红极一时的亚细亚影城一楼的整个中餐厅。第二步,他的胆气更壮了,一迈就跳出常州,把分店开到苏州市最繁华的观前街旁。在那以后,他就一发而不可收,从南京、扬州、徐州、北京、南通、合肥、镇江、无锡、淮安、芜湖、青岛、济南、江阴、常熟、盐城、丹阳、泰州、连云港等大中小城市,一路开过去。短短几年时间,大娘水饺就成为誉满大江南北的本土名快餐了。“吴大娘”到各地选址,还有个规律:专找肯德基麦当劳店做邻居,或遥遥相对,或与其毗邻,公开与洋快餐叫板。

大娘水饺铺店期间,吴国强经常找我出谋划策,并请我帮他张罗新闻广告宣传等事宜。当时我在职,帮忙是不拿报酬的。1999年11月11日,我退居二线,“吴大娘”干脆给我封了个“官”:大娘水饺企划总监,每月还付我一定的报酬。如此一来,那段时间里,我就一度成为大娘水饺公司的兼职员工了。

所以,大娘水饺前期以惊人速度膨胀的发展史,我是一目了然的。其间,有一件趣闻,最令我难忘。1999年,上海南京路改建步行街。野心勃勃的“吴大娘”获知这一信息后,就在步行街的核心地段不惜天价租下一间门面房,并夜以继日掐着日子赶装修,盼着在国庆节那天,与步行街开街同步开张。可就在9月22日步行街竣工那天,意外来了。负责步行街实施工程的黄浦区时任区长到步行街作最后一次视察时,看到“大娘水饺”四个大字的店招,暗暗吃了一惊,“这么土得掉渣的牌子,怎么能挂进南京路步行街呢?”他当场指示管委会:“立即拆掉!”大区长简简单单的一句狠话,“吴大娘”已经投进去的上百万元前期投资要泡汤不说,更是击碎了他扬威上海滩的美梦。他心急如焚,半夜从上海给我打电话,让我请上海新闻界朋友帮他紧急疏通。如此燃眉之急,我岂敢怠慢?天一亮,我就请新民晚报记者李葵南想方设法帮他去处理。李葵南虽只是一名普通记者,但她敢于为老百姓讲真话办实事的事迹,在上海滩民间和政界口碑都非常好,而且当选为当时全国记者中唯一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我跟李葵南早几年就认识了,1993年评选常州小姐时,我曾请她担任过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三轮评委。这次我求她帮忙,她爽快极了,当天就找到区长,说:“你别嫌人家的牌子土,人家是响当当的国产名牌快餐。知道吗?大娘水饺在全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比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做得还好。观念要更新了,我的区长大人。”被李葵南机关枪似的一顿“扫射”,区长还真收回了成命。于是,土得掉渣的大娘水饺店,与步行街的开街同步,堂而皇之地在南京路上开张了。大娘水饺打进大上海南京路,对于扩大大娘水饺品牌效应的作用,比在任何其他城市都大得多。

再后来,大娘水饺又冲出国门,成了国际品牌。胆识过人的“吴大娘”,则成了身价百倍的跨国公司大老板。而在那以后,我则因阳光培训中心的杂务缠身,跟“吴大娘”的联系越来越少,直至大娘水饺易主并走下坡路等新情况,我就基本不知道了。不知“吴大娘”如今在澳洲生活得可一切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