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的古驿站文化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老朽不尚为旅游而旅游,而乐享有目的性的考察性旅游。
除却探险神农架和几度探秘大别山天堂寨等往事外,从去年起,我又对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你知道杨贵妃吃荔枝的典故吗?杨贵妃酷爱鲜嫩多汁的荔枝。唐明皇李隆基为博爱妃的一笑,便劳师动众,命人从一千多公里外的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运荔枝到长安的兴庆宫。可经十多天的颠簸,荔枝运到后,早已霉烂了。于是,这位玄宗皇帝又下旨,开通“八百里加急”为杨玉环送荔枝。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我国古代邮驿制度之一斑。
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简称为“邮驿”或“驿站”“邮传”。就是在全国各地每隔一段路建一个驿站,负责包括传递公文、飞报军情、接待异地宾客、迎送过往官员、呈送贡品、交通运输、押解犯人、商旅投宿等在内的多重功能。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雏形;到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就成型了。当时,在全国都设有“十里一亭”的邮亭,即秦代的通信机构。到了汉代,“邮政”被叫作“邮驿”;魏晋时期则“邮驿”并称;唐时又把“驿”叫作“馆”;宋代则出现了新的名称“急递铺”;元朝时又有“站赤”之称;明朝把元时的“站”统称为“驿”;清朝年代将“邮”“驿”合并。“八百里加急”,则是在这种制度下遇有特殊情况采用的极端措施。为了抢时间传递紧急军情或灾情,由各地的驿站选派最快的马和最优秀的马夫接力传送紧急文书,歇马不歇人,一天最快时要跑到八百里。
我省高邮市,是“由驿而起,因路而生”的城市。为了求证古驿站文化的来龙去脉,前不久,老朽还专程跑了一趟高邮市。古称为盂城的高邮市,居然还保存着目前全国最完好规模也最大的一座古代驿站:盂城驿,且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异常惊喜。
走进占地16000平方米的古盂城驿,我一室不落,一物不漏,逐次详察细看,还拍了上百张照片。看完皇华厅、驻节堂、礼宾轩、驿卒舍、包括马厩在内的馆舍及众多文物掌故,好似补上了一堂历史课。一张《古盂城驿人员配备表》告诉我们,别看一个小小的县城驿站,竟拥有近300人。他们中间,职位最高的是驿丞(也有称驿长的)。驿丞这个吏职,与其他县衙幕僚相比,它的责任更重,位置也更显赫。因为驿丞不仅肩负文书传递、军情飞报等皇命,而且还负责过往大小官吏的接待工作,连九五至尊的皇上路过驿站,他也要出面接待。据古盂城驿档案所载,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南巡,其御驾均在盂城停留并视察过多处地方。其间,盂城驿丞必然是鞍前马后的当方“土地”啰。《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于康熙九年作为同邑好友、时任宝应知县孙蕙的幕宾,管理盂城驿驿务。
我在盂成驿的一个犄角旮旯,还看到了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驿卒舍。同时也看到了活跃于明清两朝的盂城文人薛所蕴所写的一首描绘驿卒悲惨生活的《驿卒词》。词末的四句我抄录下来了:“昨年偶尔误一时,县官逮治驿卒死。五更三点不交睫,头枕驿门候消息。”从中,我们可窥见驿站里的驿卒们悲苦命运之一斑。
从高邮返里之际,脑际又浮现出在驿站墙上看到的鸿雁传书的美好传说。汉武帝时,汉使臣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后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个知情人暗中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教他伪称汉武帝已在上林苑射下一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在某个泽中。汉使用这个神奇的故事镇住了单于,迫使他放回了苏武。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流传千古,鸿雁也成为邮驿人员的美称。
1913年元月,北洋政府宣布将全国驿站统统裁撤,从此,自古以来的邮传方式被现代邮政业所取代。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到百年,邮政时代又被更快捷方便的电子信息时代和跟踪而来的更先进的大数据时代取代了。
上世纪80年代,一种叫BP机的传呼机和一种被称作“大哥大”的无线电话,成为少数潮人或私企老板的先进通信工具。可没过多久,手机竟很快成为国人们普遍的通信工具+玩具+生活用具。“一机在手,走遍海角天涯不用愁”的日子悄然而来,而几十年前的邮政功能,许多已被“快递”行业所取代,我国这三四十年的电信科技发展之迅猛,真可谓是“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