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之信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到了安康工作,方感受到常州这座花都水城的故乡荣耀;与常州同事聊天,又开始推崇安康这座山城的别样风情。美美与共,每座城各有各的妙处。
常州在苏陕对接帮扶中对口安康,故我有在安康观影《觅渡》首映式的荣幸,此刻的常州也同期首映。《觅渡》采用瞿秋白临刑前的回忆穿起了“常州三杰”的革命史,这段历史既是三人用美好年华去赴国难求真知的青春史,也是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前赴后继浇灌出一个崭新中国的奋斗史。
人生的风景在路上,唯有不停地求知求索求心中真义,才让人觉得不枉此生。《觅渡》是我在安康看的第二部电影,为了让我们了解苏陕协作的重要意义,单位组织我在十天前看了一部《远山花开》,其中的两地情、师生意让我久久回味,觉得到安康工作是来对了,此处的山水、此间的风土人情、在这的工作和学习经历都将融在我今后的人生中,不可磨灭。
《远山花开》的取景地就在商洛市的镇安镇,从安康去西安的途中我们总会经过这座安静祥和的小镇,深感亲切。《远山花开》的编剧一定从小就观摩过《放牛班的春天》和《怦然心动》,在影片中不时看到有向这两部影片致敬的成分。痛失母亲来商洛支教的女音乐老师,与一个同样失去母亲再也不愿开口说话的小男孩,他们打开心结后坐在树丫上眺望群山的身影真的异常美丽。跑调的钢琴、深夜的琴声、音乐的天才、自闭的孩子、稚气的合唱团、异常情形下触发的骤然发声,故事结构有些许老套,但是影片结束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有些润湿。“风从远方赶来,只为和你同欢唱”,我这样为泪目辩解,无论江苏,无论陕西,善良的心都是相通的,苏陕之间手足相帮、肝胆相照,这是一种信念,不杂任何私念,可以跨越山海。
如果说在《远山花开》中我们看到了要大家一起过好日子的信念,那么《觅渡》中我们会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我们这些后人寻找过上好日子的信仰。“觅渡觅渡,渡何处?”瞿秋白反复自问。于今日回首那个岁月,他们的判断是那么睿智,他们可知的信息是那样匮乏,然而仅凭苏俄大地上那一簇星火,他就能和张太雷、恽代英等开拓者认准了救中国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信仰。
觅渡之信,是风雨飘摇中的豪迈之信,是瞿秋白、张太雷、俞秀松挽着手在莫斯科大街上的舞步,是张太雷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引发惊雷般掌声的五分钟演讲,是瞿秋白熬夜写下的《湖南农民革命序》。
觅渡之信,是艰难玉成中的友情之信,瞿秋白在狱中无比思念上海大学教书的宁静岁月,“爱我的人,归来吧,我爱的人,归来吧”,他和杨之华说着再见却成永诀;他愤怒地鄙视那个出卖恽代英的党内叛徒;他与张太雷在桥上的誓言最终成为他们先后赴死的谶兆。
觅渡之信,是百转千折中的灵魂之信,“如果他的骨头和他身体一样柔弱,历史早就遗忘了他”,被俘后,蒋介石特派王杰夫来劝降瞿秋白,给出大学教书、出国治病、隐居乡里等种种诱惑,秋白选择忠于自己的灵魂。尼采说,我的灵魂清澈明亮,宛如清晨的群山。而秋白的灵魂,应该在延陵大地上看着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
《觅渡》是部好的影片,我对好电影的定义,让我们涤荡掉一点尘埃的片子就是。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能够把自己能力拿出来奉献一点给予众人,是我赴陕工作的初心,从《觅渡》到《远山花开》,我们不仅是历史的目睹者,也是参与历史进程的行进者,觅渡、觅渡,我们终将渡于何处,我是绝对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