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隆:120年“酱”心传承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商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周洁 高岷
实 习 生 张添翼
在溧阳码头街,汪德隆是人们的集体回忆,家里打油、买糖、称点心都是到那儿。当然,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店家后院那一缸缸的酱。自1903年创始人汪渭泉在溧阳创办汪德隆南货店算起,汪德隆120年间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其间几经风雨,也曾一度离开溧阳、在安徽绩溪偏安一隅。如今,第五代传承人汪玉华带着汪氏酿造技艺与传承初心,回到汪德隆的“家乡”溧阳,为这家百年老字号翻开新的一页。
百年风雨老字号
120年前,安徽绩溪人汪渭泉穿越徽杭古道、在溧阳竖起了“汪德隆”的招牌。起初,坐落在码头街碑亭巷的汪德隆商号主营南北货,后来又陆续开起了酱园和糕坊,前店后坊、生意兴隆。1928年的巴拿马食品博览会上,汪德隆所制乳黄瓜和嫩生姜头获得金奖。
抗战期间,汪德隆遭到日机轰炸,门市与店堂尽毁,第二代掌门人汪瑞伯一面四处布施、救济村民,一面励精图治、重整家业,不仅恢复了酱园和糕坊的生产,还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将汪德隆越做越大、口碑越做越好。1956年公私合营,汪氏清产核股成为国营商店,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
传统古法酿酱香
汪德隆传承至今,第五代传人汪玉华一心想以最纯正的酱香振兴这家百年老字号。
百年汪德隆,代代相传的是勤恳做事的态度与传承百年的酿酱技艺。汪氏酱料讲究自家做曲、自家酿造,酱油制作有十多个工序,从选用上等黄豆开始,泡豆、煮豆、做曲、搅拌、发酵、酿晒……伏天正是酿酱好时节,也是酿酱人最辛苦的日子。晒曲过程需要每天翻晒、48小时盯牢,进入晒缸也不能放松,因为一年四季,每一天的湿度温度都不一样,要酿出真正的生晒酱油只能依靠匠人的经验,每一步都不能出错,才能激发出豆豉的香醇。好的酱油色泽光亮、香浓醇厚,都是自然本色。汪玉华说,匠人只是守护者,酿出的每一份酱香都是时间的馈赠。
美丽乡村展新颜
溧阳天目湖镇桂林村,地处5A级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中心位置,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汪德隆就在这里展露新颜、迎来新生。
走入汪德隆历史文化馆,仿佛踏进光阴的河流,这里展陈的老照片、老物件、老酱方,述说着汪氏的百年兴衰。浓郁的酱香满溢屋内,满架曲匾散发着手工技艺的魅力,院外铺排开来的晒缸大得惊人,这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古董”,与千年古村落桂林村相得益彰。
汪玉华告诉记者,溧阳为保护、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花了很大功夫,带给他满满信心。他打算逐步恢复汪德隆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将安徽绩溪的生产基地搬回溧阳。“下一步,汪德隆将延续古法,自制秋油伏酱、应时茶食,让人们品尝到儿时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