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而纯粹的灵魂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辛丰年先生去世将届十年,我仍常常想起他。这次重读入选的文章,与他老人家密切相处的光景又涌上心头,还注意到过去忽略了吴中杰先生《市嚣声中听雅乐》记下的一个细节:
辛丰年又说:“我们这里,周围环境也嘈杂,邻居们要赚钱,在家里开了白铁店、摩托车修理行,经常敲打个不停,有时再加上装修房子的电钻声,就更热闹了。”严锋悄悄地对我说:“我爸爸也真能适应环境。有时他正在听音乐,突然从外面传进一下金属敲打声,他会说,这一声敲打能融入音乐;或者说,这一声不能入乐。他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里了。”
金庸《倚天屠龙记》第五章里,“昆仑三圣”何足道为郭襄弹琴的同时挥剑迎敌,“双剑相交之声扰乱了琴音”,惹得郭二小姐大是不乐,“双手轻击,打着节拍,皱眉对潘天耕道:‘你出剑快慢全然不合,难道半点不懂音韵吗?喏,你听这节拍出剑,一拍一剑,夹在琴声之中就不会难听。’”和先生一样,都是将噪音纳入乐音的讲究。当初若将这一段拿给先生看,他会会心一笑吧?我好像还在和他对话。
编这样一本书,先生若知道,一定不会赞成——他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可他不仅是千千万万音乐爱好者的“导游人”,他的精神世界也照亮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严锋有一句话,让我感受极深,他说:“我冷眼看来,热眼望去,看来望去,左看右看,竟发现,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就做人而言,就对知识和真理的纯真热爱和无止境的追求而言,就对待名利的冷漠态度而言,还没有多少人能同我的辛丰年相比。”的确如此啊!这样真诚而纯粹的灵魂,值得让更多人了解。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人,不也是我们前进的希望所在与勇气来源吗?
本书收录文章三十三篇,分为五辑:记忆、访谈、述评、序跋、书评。“记忆”所收的文章以记叙辛丰年其人为主,除了最后一篇,作者都与先生有过接触;“访谈”凡两篇,这两次采访我都在现场,确信它们基本传达了先生的丰采;“述评”是对先生的音乐随笔进行整体评价的文章;“序跋”第一篇,是沈昌文先生为一期《读书》所写的编辑手记,其馀都是他人为先生著作所写;“书评”以“庄周”、胡铁军这两篇较为特殊,前者点评先生的一篇文章,后者从先生文中的一个有趣的记忆错误谈起,而大多数则是评论先生的某一部书。
先生对浮名的态度,使与他交谊最深的两位终身挚友章品镇、张效平,都没留下写他的文章。尤其是章品镇先生,写出了《花木丛中人常在》这样的当代记人名著,却始终不敢放手描摹老友。幸有严锋记述父亲与章品镇先生毕生友情的同题散文,张效平先生之子张雷“代父”撰文,稍稍弥补了这一遗憾。但章品镇、张效平、沈昌文、李章、扬之水、严锋等还有一些篇章涉及先生,或系零星片断,或遵作者意愿,暂未编入本书。收入本书的文章,遇明显错字,径直改正,若有其他失误,在征询作者意见后更正。先生曾经修订自己的旧著,书中引文若与如今的通行版本略有出入,则保持原貌,不求统一。又因客观条件所限,个别作者暂未能取得联系,盼得到他们的谅解与支持,并祈联系出版社补充授权。陆灏为本书题写书名,谨致谢忱。
先生大半辈子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的干扰左右不了他。就好像在欣赏音乐时,他无法阻止噪音入耳,噪音也妨碍不了他享受听觉的盛宴。他所冀求的,不过是噪音能够融入音乐而已。但不能融入又怎么样呢?音乐仍在流淌。
(本文为《辛丰年先生》编后记,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