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置换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小红书上有位FIRE博主,最近专门录了一期视频,讲述“财务自由的我为什么住鸽子笼”。
这位博主之前在上海工作,也在上海购置了房产;但“沪漂”多年后,她深感国内一线城市之内卷,便提前退休来到泰国,住在一套26平方米的公寓里。明明财务自由了,为啥只住“26平方米”?
原因之一是该博主身体力行FIER运动,为了不工作也能持续财务自由,早就开始了极简生活,压缩住房空间正是其中一环。由于坚持了好几年极简生活,她的东西并不多,这套26平方米公寓的储蓄空间居然还剩下三分之二。另一个原因则是小公寓真的很省钱——不仅省买房、租房这些看得见的钱,还省水电费、物业费、打扫费等看上去不起眼、实则积少成多的钱。值得一提的是,空间小还能反过来降低购物欲,与极简主义相辅相成。在该博主看来,小空间的居住方式是大势所趋。“把买一套大房子的资金分散到几套小房子,一套自住,剩余的就可以出租产生源源不断的被动收入,这能带来更多经济自由和心灵自由。”
事实上,这位博主之所以提前退休,正是踩中了目前隐隐兴起的“反向置换”新潮流。这位博主透露,2020-2022年期间,她卖掉了一套苏州昆山的房子,并在泰国将一套房子的钱置换成好几套小公寓。这套26平方米的公寓用于自住,其余几套用于出租,租金用来生活,绰绰有余。
顾名思义,“反向置换”的另一面是“向上置换”。前几年,“买踮一踮脚才能够到的房子”是很多房产中介的常用语。潜台词是,房票诚可贵,贷票价更高,不加足杠杆,就感觉自己“少赚了1个亿”。现在,有些住着大房子又正好遭遇行业风暴的人逐渐体会到,“房子小一点也能住,但贷款多一点真能压死人。”周围有住大平层的业主吐槽:大平层的装修成本、使用成本、物业成本都很高;独门独户,和邻居交流少,不适合人少的小家庭;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平层的流通性比较差。
是啊,大平层的潜在买家,怎么也会先看看一手房吧。
按照现行政策,国内购置一手房除了首付款和月供这两个大头,还有契税、维修基金、装修费、车位费等“刚性支出”。如果是二手房,还要加上增值税、中介费等。如果房子的总价高,这些七七八八的钱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隐形的成本则是房贷利息,每月的房贷支出对于个人或家庭的消费预算影响还是挺大的。
大房子另一个不被关注的隐形成本则是机会成本。假设小明有200万元,花200万元全款买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只要既不出售也不出租,这200万元就算全部沉淀在房子里了;假设200万元全存银行,算3个点年利率,一年就有6万元利息,就算房子不涨不跌,也至少产生了6万元钱的机会成本;假设小明全款买100万元的小房子,剩下的100万元存银行,同样算3个点年利率,小明既有了房子又有了每年3万元被动收入。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明的购房成本越低,财务自由空间就越大;购房成本越高,机会成本就越大。如果再叠加房价涨跌、杠杆等因素,成本将加倍放大。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买车是消费,买房是理财。有句话说,“买得起豪车的人可能很多,但养得起豪车的人却很少。”现在,随着房子价格趋于平稳,房子的金融属性逐渐褪色,居住属性重返第一位。这句话似乎也可以改成“买得起大房子的人可能很多,但养得起大房子的人却很少”。
在这一背景下,有网友卖掉了高档小区的大房子,“反向置换”了一套没有小区的小房子。他说,现在的房子基本没有物业,但旁边有个公园,走过去不超过5分钟,环境很好,没事可以直接去公园散步,等于“国家补贴我物业费”。而卖房子剩下的钱,足够他休息好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