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脉 普及地方文化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1版: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唐文竹
在日前举办的江苏书展上,影像志《焦溪 诗意栖居地》精彩亮相,收获观众广泛好评,这是“江苏省情影像志·乡土江苏”系列首批首拍、首部首发的首支作品。过去总让人觉得仿佛是“阳春白雪”被束之高阁的地方志,用全新的“打开方式”走到了百姓身边。
常州被誉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拥有32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我市多位专家在采访中表示,挖掘好、收集好、传承好、普及好地方历史文化,正是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注解。
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市委党史工委原主任李亚雄介绍,早在晚清时期,洋务运动重臣、常州人盛宣怀就斥巨资修编了《常州先哲遗书》,总数达77部745卷。改革开放后,国家部署两轮《常州市志》修编工程,我市1000多人参与,以近1000万字的篇幅,记载了常州从近代到2010年长达170年的地方历史,成为常州近现代最重要和权威的历史文献。2019年,历时6年编纂完成的《常州史稿》,是我市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术性通史著作,填补了空白,更为常州历史文脉的传承提供了“基础图谱”。近几年,我市还先后完成了《常州先哲遗书》整理再版工程、“常州历史文献丛书”出版工程、“常州市图书馆藏乡贤著作选刊”整理出版工程等。“可以说,常州自古以来就有扎实做好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文脉典籍的传统,形成了良好的历史积淀。”李亚雄说。
在此基础上,如何以地方历史文化为落脚点,做好传承和普及工作,让市民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也是一项重要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延陵季子文化、齐梁文化、东坡文化、荆川文化,对常州人来说都已耳熟能详。到清代,常州更是迎来文化高峰,出现了全国有影响的常州今文经学派、常州词派、阳湖文派、毗陵诗派、常州派骈文、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河海大学教授、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季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纪玲妹表示,“面对如此丰富的名人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我们要取其精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多样的方式,介绍给普通市民,生动活泼地讲好中国故事、常州故事,让常州的民众更加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