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时代的理财智慧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有段时间,从财经博主到生活博主都在推荐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据说,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上海滩》,就是借鉴了此书内容还原了民国时期上海的很多生活细节。
未读之前,我以为陈存仁是一位旧式文人,未曾想,作者不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上四大名医”之一,还与常州渊源颇深。陈存仁的国医老师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谢利恒、国文老师姚公鹤等均为常州籍,亲朋故旧中的常州名人更是比比皆是。本书近500页的篇幅中,投资理财仅占一小部分。然而,陈存仁早已将个人喜恶、理财理念等融入了写世情、写病友、写故旧、写自身的点滴中;我更愿意称之为银元时代的理财智慧。
陈存仁幼年丧父,求学时为减轻生活负担,到著名学者丁福保那打零工。在丁福保的门生中,陈存仁年龄最小,但搜集资料的能力最强,深受丁福保的赏识。插叙一笔,陈存仁在书中写丁福保为常州人,丁福保祖籍江阴,按照当时的辖区划分确实算常州人。
丁福保学识渊博,为人慷慨,有一天特意指点陈存仁理财的窍门。丁福保认为:“一个人读了一些书,往往对钱财看得很轻,认为是阿堵物……其实,一个人的生存是脱不了钱的,不善理财一世苦。”丁福保授予陈存仁的理财秘籍,概括起来可分为择业、勤奋、节俭、管理四大要点。譬如,关于择业,丁福保认为“选择从事的行业时,注意要面向大众,避免太偏,而且要专心致力,持之以恒。”和考研名师张雪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迄今也不过时。再如,丁福保眼中的节俭不是抠抠搜搜,而是“量入而出,并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由钱生钱’。”
这些理论,看似简单,坚持做到却并不容易。
在第十三章《游日本风俗怪异》中,陈存仁记录了世交李平书先生传授的“借钱智慧”。有一天,陈存仁去拜访李平书,正逢李先生的一位老乡因小辈结婚向李先生借钱。李平书坚决拒绝了,但又送了远超份子钱的红包给那位老乡。当时,陈存仁声名鹊起,也常遇到借钱、赊账等烦心事。李平书便教导他借钱的三大原则:一是不贪图高利息。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二是对于亲友、师长、恩人、真正的有为人士,应该爽快施以援手。而且,还要讲明这不是借贷,而是赠予。三是要分辨不可借钱的群体。譬如,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一旦养成借钱的习惯,反而断送了一生。其中,高息必然高风险,“借钱给人,就是害人”等理念特别契合当下网络诈骗频发的社会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陈存仁在书中回忆了与章太炎等名流的交往细节。陈存仁发现,这类人虽然德高望重却淡泊名利,在乱世中仍葆有荣辱不惊的风度,即便清贫,但往往安享晚年。据此,陈存仁得出“心理卫生也很重要”的结论,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反之,陈存仁也观察到,在抗战时期,一些并不缺衣少食的人,却为了追求更大的富贵更多的权势,铤而走险,甘当汉奸走狗,多数不得善终。在另一本书《抗战时代生活史》中,陈存仁详细记录了这一群体从风光到覆灭的群像。
正所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能够放下对钱财的执念,是否才是理财智慧的天花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