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小鱼”的医生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2版:本地医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杜蘅
方大叔今年64岁,2年前因为股骨头坏死准备手术治疗,没想到在术前检查时意外发现肝内有实性占位,最终被确诊为肝癌。因为肝内有多发病灶,且门脉广泛癌栓,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当时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权威教授判断他只剩3—6个月的生命,建议家属带回当地医院治疗,以陪伴为主。
“我当时很沮丧,没敢告诉我爸具体情况,只说他的病不用在上海看,回常州也能治疗。幸运的是,我们在常州遇到了毕主任。”方大叔的儿子说,“我一直记得毕主任跟我的第一次谈话。他坦白我父亲的病情治疗很棘手,也讲了当下还有哪些治疗方法,并详细解释了每种治疗方案的利弊,甚至大致费用。”
原本以为只剩6个月的生命,方大叔却好好地活到了现在。如今,他每天喝喝茶、听听戏,偶尔还能到儿子店里去帮帮忙。
治疗1年后,方大叔的综合评估还不错,毕延智启动肝癌多学科讨论,想寻求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案。经过讨论,团队在现有的靶向和免疫治疗基础上,联合进行介入治疗。
“当时,毕主任建议我们去上海找那位权威专家再评估一下,是否可以进行介入治疗。那位专家看到我爸后很是惊讶,连声说常州的治疗手段不错。”方大叔的儿子说,“那之后,我才敢和我爸说实话,没想到他情绪很稳定,这也多亏了毕主任在治疗过程中的‘巧思’,比如床位安排等。”
在毕延智看来,治疗肿瘤患者不仅要靠用药,沟通交流甚至床位安排也是一种治疗。当得知方大叔知道诊断结果后,毕延智就为其安排了一个患者治疗效果好、性格开朗的病房,让病友们帮助一起做心理工作。毕延智每天还花大量的时间和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有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里,有的时候是在微信里。他没有建患者群,只与患者进行点对点的交流,既保护患者的隐私,也让沟通更有针对性、更深入。
“很早以前,我有幸听一位专家讲过一个故事。肿瘤患者就像是沙滩上搁浅的小鱼,而医生就像是沙滩上救小鱼的孩子,竭尽所能,能救一条是一条。”毕延智说,“虽然不能穷尽,但每一个患者我都不会轻易放弃,有合适的治疗方案就值得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