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从“关键小事”看治理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小菜场,大民生;维系田间餐桌两头,关乎市民日常生活。本月初,钟楼区公布菜场“焕新”计划,将通过2年时间,完成全区23家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引起市民广泛关注。本次改造,将在菜场内部或周边布局一批早餐点、维修点、缝纫店、理发店等公益性的便民商业业态,把菜场打造成服务周边居民的“社区商业中心”,更是让广大市民对这些“小菜场”有了更多的新期待。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地方,不只在通衢大道、地标商圈,更在于背街小巷、市井生活。菜场虽“小”,却是普通百姓必需的空间场所,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活的宜居性、舒适性、便捷性;菜场焕新事虽“小”,却是“关键小事”,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解决就业这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菜场“焕新”这件“关键小事”,似乎并不小,还关乎“国之大者”。

小事所以不“小”,在于“关键”二字。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往往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中的顽瘴痼疾,需要常常审视、常抓常新。早在10多年前,菜场整治的主要问题是脏乱差,如私搭乱建、占道经营、油污横流、环境卫生等等。随着多年来一轮轮的整治,这些问题逐渐得到较好的解决,一些新问题、新需求浮现出来。例如停车位的规划、空间的亮化美化、业态的完善升级、街区文化的打造……这些都是城市治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菜场整治中的体现,归根到底,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公共服务水平与百姓期待还有距离。

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知——诸如菜场焕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关键小事”的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远都是进行时。菜场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不仅是城市公共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消遣时间、充满烟火气的社交场所、睦邻中心,是城市文化的空间载体之一。过去,菜场的规划、设计到治理,更多从“菜篮子”的角度考虑。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义菜场功能和业态,充分体现菜场的多元化、社交化、年轻化。近年来,常州在菜场焕新中已经有了可供借鉴的优秀案例。例如今年刚刚上新的朝阳市集,市集墙面、内饰、LOGO设计等融入当地“水与桥”文化,在改善菜场面貌、内部环境的同时,兼具市井生活、时尚与艺术气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实践证明,菜场治理好了,照样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小事所以不“小”,还因为很多“小事”往往也是“难事”,折射出城市治理发展中的典型问题。但反过来看,正因如此,只要解决好这类“小事”“难事”,就能成为突破各类系统性难题的关键突破口。例如,菜场焕新是城市治理的末梢环节,涉及很多“细枝末节”的工作,关联着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可以说,今后菜场的颜值靓度,将成为观察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扇窗口。

从用户端看,菜场焕新事关千家万户、小商小户,选址布点是否合理、业态是否完善、摊位费成本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菜场的生命力。从管理端看,如何解决停车问题、交通问题,如何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解决“邻避问题”等,都考验着基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此外,在菜场的规划、设计、建造、监管等方面,更是包含诸多环节、涉及诸多部门,需要各个方面齐心协力、整体协调、统筹推进。这就对打破部门藩篱,实现治理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服务周边居民3万余人的新北区玲珑生鲜市集,全面引进智慧化管理系统,以“融汇、惠民、智慧、荟萃”打造文明市集,成为新北区农贸市场的示范引领标杆。

从“关键小事”入手的发展逻辑,应当成为很多工作的破题之策。换而言之,面对很多系统性的繁杂工作,都要能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比如在大兴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面对看似很宏大的调研主题,不妨多找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切口”,下足“绣花功夫”,从一个个具体的“关键小事”里,亲自嚼一嚼群众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找到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进而通过攻破一个典型,破解一类问题,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