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茅奖”生活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名单公布。239部入选作品谁能最终折桂,引来一波预测热,可见文学魅力仍在。
我关注“茅奖”作品,源自一次偶然。刚工作不久,出了次长差,在封闭的山东威海海军基地,不能外出,鲜有娱乐。所幸临行时带的李国文的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伴我走进奇妙文学世界,度过工作之余的寂寞时光。小说以老革命于而龙重返故乡石湖、查找妻子不明死因三天两夜的经历,表现了“春天在人民心中”的主题。小说时序颠倒,历史现实穿插,情节扑朔迷离。特别是大量意识流、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内心独白与梦境幻化交织,让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阅读语境中,感到新鲜好奇、别具一格。
回到常州后方知,这是一部刚刚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确实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从此,“茅奖”作品成为我的精神故乡,成为我通达多彩人生的桥梁。
十届“茅奖”已评出近50部获奖长篇,构成了一个宽博斑斓的文学矩阵。翻阅每本冠以“茅奖”品牌的作品,首页或封底有茅盾临终前写给中国作协书记处的信,表达了这位伟大作家的眼光和胸怀。茅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先驱,以他命名的“茅奖”作品,我感到明显偏重于现实主义题材,偏重于宏大叙事。我读“茅奖”,在《平凡的世界》里,体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西部农民生活、命运的变迁,改革开放的历史脉动;而《白鹿原》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凝聚到白、鹿两个家庭,看这样的政治史、文化史、心灵史多维交织的全景长卷,有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在“茅奖”作品中,虽然随着情节发展,人物足迹天南海北,但大多作品具有浓烈的地方性,强调故乡感,为我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地域风情、人生百态的鲜活窗口。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两代人为了摆脱孤独,出延津、回延津,一出一回,跌宕百年,那个我第一次听闻的河南延津,在作家洗练、凝重又不乏吊诡的描绘中,深深印在了脑海,尽管至今尚未抵达;刘心武的《钟鼓楼》,写了四合院9户人家的命运交响,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令我难以忘怀。那年在北京时,特地到钟鼓楼一带走走看看,回忆着小说中当代生活方式与历史文化冲突、交融,试图捕捉到一些世道变迁、人间烟火的现场感;当我看完陈彦的《主角》,再赴西安,听一段秦腔,仿佛又一次走近了“秦腔皇后”忆秦娥;而来到湖南芙蓉镇,土家的吊脚楼、可口的米豆腐,流连忘返之余,重温心中存放着的古华的《芙蓉镇》“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还有据此改编的著名同名电影,旅游中的文化感倍增。
“茅奖”均为长篇,卷帙浩繁,难以全读。随着年龄增大,眼睛看多后也受不了,好在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微信听书,打开了一个新境界。我专听“茅奖”作品,尤其是上下班途中,边开车边听书,特别惬意,堵车亦坦然,《穆斯林的葬礼》《长恨歌》《英雄时代》……我称之为车轮上的“茅奖”。听与看,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精彩的章节、没听明白的段落,当然还要手机上翻出原文重新看过。有时也会逛下书店或网上淘宝,把心仪的“茅奖”作品搬回家。那次在南京闹市口的新华书店,竟看到有“矛”盾文学奖专柜——跟有些网民一样写错,我很是惊诧,不过并不影响揽书入怀。
不久前网上看到一份“茅奖”作品豆瓣评分表。我查了一下,其实有些同名书因版本不同而得分不同,有些书尚无评分,故未知该评分表的依据何在,不过大抵可看出作品在读者心中的位置。最低分竟是最年长获奖者徐怀中的《牵风记》,不过我对此书情有独钟,前些年还写过书评,为作品中那战地浪漫曲的生命气象而感动。当然,文学作品,见仁见智,各有偏爱,无可厚非,就像我对被称为“茅奖”遗珠的作品,如余华的《活着》、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同样爱不释手。也有些获了“茅奖”的作品,比如张炜的《你在高原》系列,整整10大本,我没了兴趣,觉得还不如看他与“茅奖”擦肩而过的《古船》。而王蒙获奖的《这边风景》尚未阅读,当下正在重“听”他的《活动变人形》,其对知识分子苦难史和心灵史的重大叙事,至今读来仍是那般津津有味。
我的“茅奖”生活仍在继续,时而激情似火,时而沉思如水。期待新“茅奖”带给我新的思想启迪、美学品格和文化趣味。
(江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