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村边的路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家世居常州市新北区东沙河畔,祖祖辈辈和村民们一样在田地上劳作谋生,走着田间的路与外界交流通融。

记忆中,我家东首的村边有一条并不宽畅的土路,穿过一片耕地,跨过沪宁铁路接上常州直达孟城的公路。路西的田块因缺失进出水沟道,在田地需要灌排时,只好在土路上开出一道道过水的横缺,再借助路东的田块完成。当时农村普遍使用的木制手推车进出时就会遇上大麻烦。行人手提肩挑迎面遇上,非得侧转身子,脚板踮着路边让道,稍不小心跌个人仰马翻、一身污秽也是常事。

记得那年我读小学六年级,整理书本时发现课堂练习册掉在家里了。我立马一路小跑赶回家拿。正当我急匆匆跑到村边土路时,对面过来一辆手推车,我立即拐向土路边让道。可手推车的边沿还是撞得我向路边的水田跌去。说时迟那时快,我猛然觉得有一只手如鹰爪抓小鸡一样揪住我的衣肩,把我一下子拎上了手推车。我看清了拎我的推车人是位老伯,他的瞬间抓拎不仅让我免除跌落水田无法及时赶回学校上课的尴尬,更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千钧一发、力拔山兮。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伯是后村人,苦出身,没读过书,年轻时就凭这辆祖上留下来的本制独轮车谋生,并在乡间土路上历练出一只手握一支车柄,推着两三百斤重物自如行进的绝技。他为人忠厚本分、老成持重。那天我竟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伯忘记说声谢谢了。

随着党和政府实施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村民们从互助组、合作社,逐步走上挣工分的按劳分配方式,集体耕作的意识提高了。在村长的提议下,趁着麦田收割后尚待翻地插秧的档口,村民们在划定路基的两边田地中分段均匀取土,铲挖肩挑、铺平夯实,筑成一条一米半宽的土路,从此改变了村民的进出通道。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若要富先修路”已成为共识,以道路交通、自然村落、农田成片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拉开了序幕。一条三米半宽、土石结构的道路直线从我村东边经过,北连邻近乡镇的要道,向南依然保持原有土路的走向,凡农田地段均设U型水泥预制件修建的农田灌排两用水槽。在发展多种经营、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引领下,乡亲们以农为本,从投资少、风险低、适应市场需求的玉米、草莓、西红柿,到瓜蔬大棚栽培,还有黄香梨、水蜜桃、黑桑葚的规模种植,日积月累的收益丰富了乡亲们的生活,一座座新楼取代了祖孙三代蜗居的老屋,电瓶车、三轮电动车、客货两用小面包车、大众型轿车成了村民们的标配。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的日益丰盈,迅速改变着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清晨和傍晚,在村边道路上散步溜达、健身慢跑的人渐渐多了。土石道路已适应不了乡亲们的现实需求。乡镇、村委积极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加上适度自筹,把土石道路全部改建成水泥路。主干道路增宽到5米,农村道路工程与新北区开发建设衔接起来。我村东边扩建后的水泥大道向北延伸,与龙城大道高架相接,向南穿过沪宁铁路隧道,直达常孟公路。

历代延续的逼仄土路,变成网格式布局的水泥大道,见证了单一的小农经济到新农村多种经营的良性发展。晨阳初照,散步在纵横坦荡的水泥大道上,满目葱翠,村廓错落,两边的香樟绿荫掩阳,轻风拂面。置身于波澜壮阔欣欣向荣之中的乡亲们,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不断汲取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气息,脚踏实地,意气风发,迈步在新农村发展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