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江源,“医”心跟党走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2版:本地医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二宣
作为第五批江苏援青队伍的一员,我任职海南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到达海南州不到一个月,我就克服了高原反应、气候干燥等问题,第一时间融入医院和科室开展工作。
初来乍到,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摸清“家底”。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我发现海南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作为海南州唯一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承担着整个海南州的危重新生儿救治。医护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人员不足,科研能力差,诊疗不规范,部分技术未开展导致病人流失。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入手制定计划。
教学上,我通过师带徒确定两名贴身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窒息复苏培训,健全科室规章制度,完善临床诊疗规范。我相信,变输血为造血,可以可持续地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因此致力于将更好的医疗项目、医疗技术留下来,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医疗上,我以创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抓手,根据州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查漏补缺,规范已有的技术,并开展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中要求但这里尚未开展的新技术,如常频、高频呼吸机,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胸腔穿刺等技术。
还记得去年疫情期间,从兴海县人民医院转运来一名患儿,出生仅5小时,全身皮肤青紫,血氧饱和度仅有约50%,存在明显的呼吸窘迫症状,生命垂危。
时间就是生命,我迅速组建抢救团队,紧急给予新生儿气管插管联合机械通气,改善患儿氧合。然而,患儿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不能正常维持。我判断,患儿极有可能发生了气胸。很快,床边胸片证实我的判断是正确的,随即与家属沟通,由胸外科、新生儿科联合,给患儿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术,从死神手中成功抢回了这条新生命。
每周一是我的儿科门诊,尽管要克服语言障碍,但仍让我受益良多。
有位藏族妈妈在邻居的介绍下,带着高热3天的宝宝找到我。由于宝宝高热不退,精神状态不佳,妈妈很焦急,进入诊室就对我说:“医生,我宝宝你这边能不能给治好,治不好我要上省城去。”我耐心地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详细讲解宝宝的情况,并告知宝宝妈妈随访时间。尽管藏族妈妈没有按照随访时间来找我,却特意在我周一门诊时过来说了声谢谢,让我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淳朴。
还有一位在我们海南州人民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因为病情重转至省会医院救治后又回来进行后续治疗。因为宝宝病情复杂,家人跑了好多医院,都被建议到省上就诊。考虑一家人来回一趟省上不方便,我主动把微信联系方式给了宝宝妈妈,方便宝宝不舒服时能及时获得建议和治疗。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医院以及援青指挥部的支持和关心下,海南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实力日益增强。今年4月,新生儿科顺利通过州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复评,迈上了新的台阶。我相信,随着新技术的开展,医疗团队诊疗水平会不断提升,今后可以让患儿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得到同样优质的诊疗服务,为医院带来良好的口碑,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
这次援青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家人的支持,领导的关心,海南州人民的热情,让我非常珍惜在这的每一天。我希望把我的技术都留在海南州,造福当地百姓。
口述人 市二院 殷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