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时巨老师邀我为宿迁市的美术老师做个水墨画教学的培训活动。结业前一天,老师们临时要求,让我上一堂示范课。上什么呢?曾有不少老师对如何让临摹课上得活泼很感困惑,我就想针对此惑试一下。不久前才去过济南,登临了两座古代名画里的小山:华不注山和鹊山,新鲜强烈的感受还在,就挑《鹊华秋色图》吧。虽然此图作者存在争议,但依然公认是一幅重要的古代作品。二山形象的对比,既富于趣味,也易为学生理解。山水画从宋代雄伟风格向元代平和风格的转变,也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是通过具体作品理解艺术史新变的好例。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引发一些话题,也可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艺术问题的习惯。
于是在晚上匆匆做了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第二天早上,在结业仪式之前,就借当地一个五年级班来上课。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展示《鹊华秋色图》)。这幅画据说是700年前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请问同学们:你们在画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看画,回答:大平原,树林,村屋,沼泽,两小山,小舟,渔网,牛群……(局部展示)
老师:你们觉得画得怎么样呢?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
学生讨论:两座小山对比有趣,大平原……
老师:更早的时候,唐代、宋代,画家们画山水更喜欢画雄伟的大山,范宽、李唐画的山,高得像要压下来了(范宽《溪山行旅图》),石头坚硬得像铜墙铁壁(李唐《万壑松风图》)。
赵孟頫却发现了一片大平原的美,小山的美。这是什么?这是新的发现呀!所以给山水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很了不起。
当然,他也不是无缘无故,灵机一动就发现了。一切创造、发现,都是有它具体的情境、契机、原因的。赵孟頫是南方的湖州人,却到北方的济南去做官。他有个学者朋友周密,正是济南人,却跑到他的家乡湖州去了。这朋友两个是不是很有趣呀?他们都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到了朋友的家乡。他们既思念朋友,也思念家乡。古代文人一思念就会有抒发感情的作品,也许是写信,也许是写诗,赵孟頫是画家,就说我给你画幅你家乡的景色吧,你看到画就可以寄托乡思啊。你们济南的华不注山最奇特,峻峭独立,春秋战国时就有记载了。不过画一山太孤单了,再把一座远处的鹊山,也拉过来相对一下吧,这幅画就叫《鹊华秋色图》。
所以,这是一幅寄托了画家感情的画,寄托了友情和乡思。
赏画最好的办法,是临一下,一点点临过去,也就是一点点看得仔细,这样印象才最深刻。
画中画了很多树,我们今天可能来不及画,就先画一下最重要的两座山吧。大家注意到两座山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学术讨论:一尖峭,一平缓,两座山都有许多纹理……(照片展示)
老师:请描述一下这些纹理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都是长线披下来的,华不注山的纹理像荷叶纹,鹊山的纹理如一条条线。
老师:后来画家们给它们分别起了名字,一叫荷叶皴,一叫披麻皴《芥子园画谱》里的二皴)
你们看看,这二山是土山还是石山?
学生讨论:土山,那些长线是雨水刷出来的一条条流水纹。
老师:去年我特地去济南拜访了这两座山,二山其实都是石头山,满山的大石头。当时我想,赵孟頫是南方人,看见的多是土山,也许他并没走近这二山,也许他看清了是石山,但他还是喜欢画土山,所以就画成了土山。那么,赵孟頫是画错了?你们怎么看?
学生讨论:可以说画错了,但不太要紧。只要画出二山的形状就行。
老师:我也同意。艺术不是科学考察,不是新闻报道,一定要准确,艺术有时不在于对错,而在于表达了感情,有独特情怀,有新的发现。我们今天,可以画土山,也可以画石山,看大家高兴怎么画,都可以。
那么大平原又怎么画呢?
学生讨论:……(众说纷纭)
老师:大家有些很好的想法。是的,平原从近到远,都见到许多水平的线,近处或许可以画深点,实点,远处可以画淡些,虚些,还可以用淡墨或淡色染一下。
两座小山虽然远,但它们是画面的主角,山色一般也可能比平地深暗些,可以染深色或较深的墨。(略作画平原示范)
作品观摩点评,众说纷纭。
老师:赵孟頫的这幅画,平原广阔,树木古拙,乡居质朴,两山苍翠,相映成趣。既是写实景,又显得古意盎然,在古代山水画中,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我们的作业,也出现了不少好画。有的同学线拉得特别好,有苍茫大地的沉厚感;有的同学墨色染得丰富,鲜活,画出大自然的丰茂;有的同学,色彩好,这幅花青的山,赭色的大地,对比就很好。
我们临摹一幅好画,不一定面面俱到,而要抓住它最重要的、最精彩的、最中心的部分,抓住一幅画的灵魂,我们就画出了自己的好画。
今天,很多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我祝贺大家。
临摹类的课,似乎不容易上得放松灵活,让孩子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课,我自己先有了新鲜感受,设置的任务也易于激发学生,大家自然地进入状态,不觉有什么困难。回常以后,我重新上了几次,学生作品附图都是我的课堂作业,那幅未渲染的作品,是一位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所作,可见此课适应范围其实较大。
课的设计朴素简明,四、五、六年级学生都能从欣赏和临摹中有所得,从讨论中也领会到重要的画理。当时听课老师们的评价是: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把本来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变得引人入胜。临摹古画,也成了富于创造性的活动。
图①—图⑦均为学生临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