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看得准、下得狠”的刘国钧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刘国钧在业界享有“看得准、下得狠”的称誉。这主要源自他对经营纺织厂的独到眼光以及不惜重金更新设备与礼聘人才的非凡魄力。

早在经营广益布厂时期,刘国钧就已看到棉纺织业发展的近代化趋势,倡导“机器革命”。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就把自己千辛万苦聚拢来的200余台木机全部淘汰,换成以日本丰田布机为主的电动布机。被舍弃的这些设备,最多的只用了8年时间,最少的只有一两年。尤其是广益染织厂,织机在五年内更新迭代两次,先是淘汰全部木机改成铁木机,接着又换成电动布机。这样的魄力与眼光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受盘大纶久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之初,注册资本虽然号称50万元,但实收仅40万元。资金本就不足,身为经理的刘国钧却将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贷来作为流动资金的40万元中的一半,用于设备维修,给机器吃补药,招致股东强烈不满。他却说:“花了这20万元本钱下去,收益不止200万元。这个钱如果不用,对生产不利,是要失败的。我做事是有的放矢的,你们放心好了。”事实证明了刘国钧的看法。大成第一年就获利40万元,股东感慨之余,无不叹服。

如果说,资本不足时,有限的资金只能用于原有机器的维修与部分设备的更新,那么当大成连年盈利、资金充裕时,刘国钧又开始了更高目标的追求。在创办大成三厂选择设备时,刘国钧就以每万锭高出一般设备10余万元的代价,购置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瑞士“里透”纱锭。这在股东中引起了不小的非议。但后来无论使用的效果、产出的质量,还是卖出的价格,都比一般品牌的纱布要好,股东们再次被刘国钧的气魄所折服。

刘国钧经常讲,发展工业不仅机器要灵,而且人才也要到位。对于看准的人才,他不惜重金予以礼聘。创办大成初期,由于设备陈旧,棉纱质量不过关,自己织布用纱,要出高价向上海市场买进,而纺出棉纱,却要降价出售,一来一去,吃亏很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就不能发展。刘国钧打听到纺织专家陆绍云经验丰富,才干非凡,遂聘其为工务长,给予年薪5000元的优厚待遇,相当于60个熟练工人的工资。有人觉得他付出的代价太大,刘国钧却说:“我宁可以100元的月薪用一个能人,也不愿以25元的月薪用4个庸人。像陆总这样的专家,一个人就抵得上我们所有的人。”陆绍云果然不负众望,在他指导下,大成逐渐实现了管理科学化、生产合理化。

正因为“看得准、下得狠”,才使得刘国钧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棉纺织业普遍陷入危机的恶劣环境中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创造了大成“8年增长8倍”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