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上的报道员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我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已58年了。回首火热的军营生活,令我最自豪的是当了四年“兵记者”,继而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从业3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
我高中毕业后,于1964年参军。次年春,连长黄忠道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宣布,让我担任连队报道员,从事新闻报道,反映部队的军训和精神面貌;但仍是战士待遇。我有点纳闷:部队只有团以上政治部/处才配有新闻干事(连以上干部待遇),如今怎么连队也配报道员?
我们27军与12军是友好部队,都是当年南京军区的主力军。27军军长尤太忠与12军军长李德生关系很铁,平时相互学习,你追我赶,友谊深厚。在一次南京军区许世友司令员召集开会期间,尤军长得知12军每个营配备了一名报道员,回到军里立马研究决定:27军每个连队配备一名报道员。于是,我就成了首批连报道员啦!
连队报道员,是兼职的。既要参加军训,又要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很是辛苦。吃苦倒不怕,怕的是自己没学过新闻,担心干不好。怎么办?我暗下决心,向战士们学习,向内行人学习!
当时我服役的部队是“济南第一团”二营四连。我们连在解放济南、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获众多荣誉称号。我服役期间,连队又被军里定为“夜老虎连队”,故军、师、团三级领导和新闻干事,常来我们连队蹲点或采访报道。我抓住一切机会,向老新闻干事学写新闻。
我清楚地记得,1965年9月中旬,在部队拉练的路上,我坐在背包上写了第一篇400多字的现场短新闻《补鞋》。短文紧扣“学习雷锋好榜样,无私奉献为百姓”的主题,用细节描写战士小蒋自带工具箱和补鞋用品,在行军路上,利用间隙为几十位老乡补鞋的新闻故事。稿件投到《苏州工农报》(苏州日报前身)后很快就发表了。这是我的处女作!回到军营,黄连长看到报纸,便在全连会上把我美美地夸了一番。
记得时任副连长的童宣海爱读书看报,时不时地给我提供学习素材。他指导我:后进战士的转化,应该是“以激励引导为主,处处搭桥铺路,注意点滴进步……”我把这些生动的语言用到了《小张转变的启示》一文中,在军区报发表后收到很好的反响。后来,童副连长被选调到中央警卫团,后转业到北京大学任保卫处长。如今,退休后的他还担任着全国大专院校安保研究会会长。
就是那篇《补鞋》的“豆腐干”,燃起了我的写作激情。有时战士们熄灯晚休了,我就到营房路灯下用木板放在膝盖上写作。我把连队里发生的好人好事或新鲜事都写成稿件,发至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和当地党报,且连连见报,受到了营部的嘉奖。一年后,我被调任营报道员,并担任战士报道组组长。
记得有一次我在采访二炮连时,发现这么一个典型:班长陈志权遵循毛主席关于“要团结,不要分裂”的教导,经过一年多艰辛而又细致的工作,帮助苏州长虹机械厂几百号干部职工“联合起来、恢复生产秩序”的事迹曲折、生动、感人。我主动约另一位新闻写手合作,经过一周的深入采访和写作,一篇长达8000字的通讯《战旗长红》被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发表,《解放军报》也刊发了半个版面。
其间,团里也隔三岔五安排我到其他连蹲点,写新闻、写总结。我总结的营报道组的工作总结,被南京军区政治部用红头文件转发全军区。营团首长对我很欣赏。因此,我在1969年3月复员时,组织上破例将我分配到了无锡日报。
因为我当报道员写的多数稿件都是在行军途中背包上写成的,故同行给我起了个外号叫“背包上的报道员”。到地方新闻、宣传部门工作的30多年中,我不论是报社当记者、机关当科长,还是当新闻单位的领导,我仍然发扬这种“背包”精神,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给自己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如今已经退休的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培养的报道员,依然发扬当年的“背包”精神,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