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莫负桃花岁岁开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10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与叶教授相识于十年前,最初他住在学校安排的老房子里。每次去时只感觉无处落脚,因为到处都堆满了书,每次去他都会热情地随手找出书来给朋友们翻看,那会儿大家都非常单纯,只顾着享受图书带来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最快乐的时光。

一晃十多年过去,叶教授也换了比较大的房子,不过还是堆不下他的书,书房、客厅、卧室、走廊,到处都是书,有朋友开玩笑说房子会不会吃不消呢?朋友们都喜欢去他家翻书,因为很多书我们平时在图书馆也未必能够看到,而且又专业又丰富。直到最近,他另外买了两间车库改造成书房,总算有了专门的读书处。以前最希望跟叶教授做邻居,因为可以随时去看书,他来常州的这些年,身边的朋友都养成了不断学习的习惯,他带来了最好的文化氛围。

在我的印象里,叶教授的生活里好像没有娱乐二字,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读书在生发。十年前,大家以他为核心成立了“西林书社”“瓯香书院”,这些年过去,虽然朋友们有聚有散,但请来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围绕书画金石开展的讲座和活动至今都影响着喜欢读书写字的朋友们。不定期小规模的雅集是最精彩的,让大家近距离地接触古物,拓片、古籍、书画、印谱等等,那些最直观的感受,让人切身感受到经典的高度,带给大家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毕竟杨沂孙说,人能爱古人之物,方能有古人之情。

叶教授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研究地质学的,颇多收藏,叶教授说小时候常常拿父亲的各种收藏当玩具,有书的家庭就有希望。叶教授是带着他的博士论文《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来常州的,最记得他讲《清明上河图》的真赝、说项子京喜欢在收藏的法书名画上标价种种,记忆犹新,后来该书由商务出版社出版,得了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著作奖、入选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与第十五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轰动一时,然而叶教授的视野却从这里开始转向了晚清民国,明代社会的繁华也许跟今天有太多相似之处,然而,也许时代转变时期艺术的生存发展对他的吸引力更大吧。

叶教授说,他的好运始于研究溧阳狄平子,当然这是他谦虚的说法,因为他一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全身心付出努力去研究,好运怎么会离他太远呢。

狄平子的研究涵盖了很多领域,书画、碑帖、收藏、宗教、出版,而狄平子主营的出版业务持续了近四十年,几乎囊括了整个民国时期,而由出版涉及的人物,简直是一部民国人际交往史。出版的主体是法书名画、金石碑帖,故而叶教授研究的触角相当于延伸至整个晚清民国的文艺史,甚至更广,何绍基、赵之谦、潘祖荫、吴大澂、端方、俞樾、张謇、梁启超、鲁迅、郑振铎、陈寅恪、吴昌硕、黄宾虹、李叔同、吴湖帆……无不涉猎。出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神奇而又神圣,狄平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出版法书名画近千种,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确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巨人,听过叶教授说狄平子与王蒙《青卞隐居图》的故事,一起在上海博物馆近距离欣赏《青卞隐居图》真迹时,自然别有一番感触。

随着他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地购买珂罗版、书画集、诗文集,朋友们不停地跟着“沾光”,各种书店图书馆都难得一见的图书,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大家跟随叶教授一起认字、讨论句读、研究碑帖版本书画真赝、辨析各类题跋,增长了综合素养,提高了审美能力,真是人间少有的乐事、幸事!一次叶教授写关于兰亭的文章,买了很多关于兰亭的大部头还有珂罗版,我们聚在一起研读多次,第一次见过这么多不同版本的兰亭,触目惊心,什么“玉枕兰亭”“洗玉池本兰亭”,闻所未闻,第一次有机会把这么多不同版本并列相较,优劣立见,还有老师在一旁说唐兰得出结论神龙本乃丰坊所造,宋刻善本在旁,高下立判,我们最常见的“神龙本兰亭”,简直就是宋刻定武本的劣质仿制品,用笔游移、气息阻塞,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还有一阵子大伙儿在一起讨论《袁安碑》真伪问题,看研究资料,找不同版本比较,直到近日在苏州古旧书店见到日本回流的善本,才真正意义上印证了以前的观点。《袁安碑》有肥瘦两种,常见者为肥本,历来争讼不断,虽然王家葵先生引经据典一再评定此碑为伪作,但当直面瘦本时,那种汉人的堂皇气象还是不容置疑。诸如此类的探讨时常开展,《肥致碑》《娄寿碑》《玉版十三行》版本以及流传的问题,让大家对经典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这些深层的感官体验融合思考,实在令人难忘。

叶教授跟刚来常州那会儿已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他是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海粟杰出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我们平时不关注他的头衔、职位,只知道他还是那样待人真诚热心、乐于分享传播,只知道他收罗的书籍数量惊人,我们每次聚首读书,都只能浏览冰山一角,有好多都是珍稀版本,很多还有前贤注脚题跋,印象中一本法帖上郦承铨先生记录了他买下该书前黄宾虹刚刚翻过的趣闻,让人顿感百龄亦是俄顷、千古不过一瞬。翻着前贤翻过的书,赏着古人赏过的画,时时有以古为徒的奇妙感受。

叶教授常常整天整天呆在书斋,这对他来说是最幸福的事,书中的营养无边无际,书中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嘛。“着眼于古人古物背后所藏的线索,生活的场景、书写的心态、交游的方式、品赏的眼光,进而有效地延伸触角,既窥见了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又由此观照了时代的思潮和生态”,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他是真正把书读通了读透了,何况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实践,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立身之本,读书就是叶教授的立身之本。叶教授对我说,每个人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恰好他赠予我的《平等阁诗集》中,狄平子也这么说,既然来了,做什么、怎么做,都只能靠我们自己了,不管有没有意义,意义何在。就用狄平子的那句诗作结吧——“莫负桃花岁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