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造屋记忆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1971年,我退伍了,那年我23岁,对未来充满憧憬。回到家乡,我想造一间楼房。最大的动力是想造屋讨老婆,不像现在的年轻人,30岁还不肯找对象。

过去常州从奔牛向西,普遍是土墙草房。奔牛向东才有很多砖瓦房,当然大都是平房。我祖上留给我的也是一间平房,遮风避雨还可以,但要结婚讨老婆就拿不出手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江南已悄然掀起造楼房的风气。我的愿望就是要在平房原地上翻造一间二层楼房。隔壁是我一个在上海的远房伯伯的三间楼房,我想搭他家的山墙,这样我可以少砌一堵墙,能省去不少钱和砖。我赶到上海去恳求他允许。开始倒答应的,后来说他山墙吃不消会塌掉,不同意了。我只得考虑独立砌墙。

那时我刚进厂,月工资36元。母亲一个人在农村劳动,每个工分只有几毛钱,把粮食分到家再扣去其他,到年底只能分到一百多元,这就是全年的收入。为了造屋,用“省吃俭用”来形容母亲和家里的节俭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词不达意。

过去农村上不论造平房还是造楼房,都是用木结构,没有用钢筋水泥的。而70年代初,兴起了用钢筋水泥造楼房的浪潮。可是农民都不相信,怀疑钢筋水泥造的房屋不牢。村上的加棠有三个儿子,也想造楼房,但他不相信钢筋水泥,各处去寻找购买木材,还时不时来窥探我的备料,又不断地说:“从来没听说过水泥造房子,老辈传下来都是用木头,用五柱!”又问:“这水泥桁条吃得消吗?”又自言自语:“我还是要用木头。”

我想起开始打算造楼房时,舅舅几次劝我:“林深,你不要造楼房啊!年纪大了爬楼梯爬不动的,到那时你要后悔!”我想二层楼梯有多高,哪有爬不动的道理。农民的老脑筋要他转变有多难!他们对新事物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怀疑。

既然要造水泥结构的楼房,就要用水泥桁条。那时物资极度匮乏,好容易托人到横山桥水泥预制厂买到七根三米六的桁条,说可以去提货了。我和村上的农民荣庆摇了一只五吨水泥船,足足摇了五个小时。那天狂风暴雨,到厂里却告知说:货被人先提走了,还剩下一根。没办法,只能先拿吧。我们就用五吨水泥船装着一根桁条摇回家了。

后来有人对我说:“现在哪还造三米六的房子,两头搭在山墙上去掉二十公分,只存下三米四阔,造出来的房子就像一条弄堂。”怎么办呢?四米桁条买不到,表兄说自己浇。自己浇要买钢筋,钢筋又到哪里去买?表兄出主意,到废品收购站去买短钢筋,又便宜,回来焊接起来,这些钢筋大多在三四十公分长,四五毫米粗。

在平整的地上,两头打好桩,用花兰螺丝固定好,慢慢收紧,焊接好的钢筋逐渐绷得笔直,然后用模板夹好,把水泥混合土浇进去。果然浇出来的水泥桁条和工厂买的一模一样。

农民们从来不会被困难吓倒,总是顽强地寻找他们的生存之道。

光解决了桁条还远远不够,还有砖头瓦片呢?

我好容易打到一张三级证明,可到国营砖瓦厂去买五千块砖头。三级证明就是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盖章,然后去有关部门批准。这是官价,比黑市价便宜许多。我带好批条,还带了几包香烟,见到砖瓦厂的人就点头哈腰撒了几圈,可迟迟不发货,他们闪烁其词。好心人提醒我:“你撒几根香烟就好了吗?要拿整条头的才行!”我赶紧去买了一条大前门香烟,送给发货的人,终于开始给我装船。

砖头还不够。母亲告诉我:在村西田野里1958年大跃进时建有一个炼焦的土窑,后来废弃了,下面可能有砖头。我赶紧去挖。正是寒冬天,北风那个吹,天气那个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挖到了五六百块砖头,包括断砖。

快要开工时,砖头还是不够,我只得去向同学忠渭借三千砖,他一口答应。我摇了一只船到他村上去把砖装好,正要开船,突然发现船进水了。眼看着船沉了下去。幸好还在码头边,水也不深。只好把砖头搬上岸,把船里的水清理掉后,再重新装船。

筹备了一年多,我的楼房正式开工。加棠一直不相信我拿钢筋水泥造楼房。那几天,他天天在我家门口观察,看这水泥楼房牢不牢。我是村上第一个用钢筋水泥造楼房的人。

过去多少年后,我读到高晓声写的小说《李顺大造屋》,他在小说里写到,李顺大要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他一天三顿合并成两顿吃,把节约下来的一顿纳入当天的收入。烧菜粥放进几颗黄豆,就不再放油了。因为油本来是黄豆里榨出来的。烧螺蛳放一勺米汤,就不用酒了。因为酒无非是米做的……

李顺大去买砖头时,大船停在砖瓦厂门口,那砖瓦厂的人就不发货,皮笑肉不笑地对他说:你的桁条还没买,砖头买回去白堆在那儿也没用,再等等。李顺大同他吵了个脸红耳赤,说桁条已落实了,那个人一口咬定他没买桁条,幸亏他亲家公跑来告诉他什么叫“桁条”,李顺大才恍然大悟,马上到供销社去买了两条香烟送过去,这才皆大欢喜。

回忆造屋的那些往事,我感慨万千:“我实足是一个李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