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华电厂开创国内农田电力灌溉先河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慧 秋冰
100年前的夏天——1924年7月10日,武进湖塘蒋湾桥一带,汩汩水流从河道奔涌到田间地头……在农民的欢呼声中,全国首个农村电力戽水站戽水取得成功。它改变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人力灌溉历史,是近代农村水利工程的一个“里程碑”。
开启农村电力戽水先河,或许是源于震华电厂供过于求的机缘。
1924年2月11日,震华制造电气机械总厂(简称“震华电厂”)装有两台3200千瓦西门子发电机组,总发电容量为6400千瓦,并配置两条33千伏输电干线正式竣工投产,不仅成为江苏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电厂,而且是当时全国八大电厂之一。33千伏输电线路也是当时全国电压等级最高的输电线路,有力地促进了无锡、常州一带地方工商业的发展。
缺电制约早期工业发展,但过剩产能则需外拓寻求市场。当时,无锡、常州两地早已有小型电灯公司,基本能维持照明供电自给。震华电厂诞生后,由于其供电范围受到了限制,发出来的电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寻求农村的电力市场,这为常武地区近代工农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时年,湖塘桥上街商人杨挺葆从电力中看到了无限商机,他从国外采购了两套电力戽水设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电源。
几经辗转,时任震华电厂副厂长兼常州办事处经理江湛与任定西乡乡董的胞兄江澄进行商洽,决定开通至湖塘的供电线路,试行电力戽水。双赢之举一拍即合。震华电厂与杨挺葆签订了合同,同时,杨挺葆还组建了“利民农事合作社”。
当年六七月间,从常州东门变电所到湖塘的2.3千伏输电专线正式开通。此专线除负责专供市镇照明外,主供蒋湾桥和吉三垛两个戽水站用电。1924年7月10日正式开机试灌那天,四邻八乡的农民纷纷赶来观看,一睹电灌的力道:只见推上电匣,瞬间听到“呼”的一声,一股水流从管口喷涌而出,沿着渠道飞速前进,汩汩地流入早已翻耕好的田头。不到1个小时,10余亩(1公顷=15亩)田全灌满了清水,水渠两旁不断地传来叫好声、欢呼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少农户亲眼见证了电灌的威力,原来不准备采用电灌农田或犹豫不决的农户,纷纷要求加盟电灌,当年电灌面积就达到2000余亩。时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社长、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听说此事,特地从上海赶来考察。他高度评价了电力灌溉,并对杨挺葆说:“你办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解放了农村的劳力。这是全国首创,我要向全国广大农村推广电力灌溉。”
当时,电灌站使用了18.9千瓦和24.5千瓦电动机各一台,分别带动两台口径为15厘米的水泵,初期为500余农户灌溉了3000余亩农田,每亩收费仅1.2元,比人力畜力戽水便宜一半以上,省时省力省成本,老百姓齐声叫好。据《1929年太湖流域水利季刊》记载,当年恰逢大旱,6月至8月雨水少,致使田间禾苗干枯,唯独蒋湾桥和吉三垛两地利用震华电力戽水,救活了垂枯禾苗,未遭旱患,直到秋收时,田里的庄稼产量与品质,堪称上等。秋粮收割后,杨挺葆又在湖塘镇上试办了电力碾米加工,每小时可碾米40千克……一项项电力加工项目,让当地农民看到了成效,震华电厂由此被大家称为“电龙”“电龙王”。
到1925年,湖塘一带要求电力灌溉的农户越来越多,灌溉亩数达9833亩。1925年4月28日,武进县知事公署贴出了同意定西乡推广电力戽水,但严禁妨碍水道的相关公告,由此震华电厂推广电力戽水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不仅发展了电力灌溉事业,且为震华电厂开拓电力运营范围创造了条件。
1926年,常州相邻的无锡闻风而动,先后在开源等乡镇置机戽水,至1928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收震华电厂时,武进、无锡地区电力灌溉农田面积已达3万多亩。据悉,只要有震华电厂杆线涉及的地方,周围的农田都采取电力灌溉。
由此,震华电厂开创国内农田电力灌溉先河之举,被写入了中国电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