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马 桶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4月,因被拆迁,家里搬家前收拾旧物,有一只没有用过的红漆马桶,红漆尚未掉落。这是弟妹三十多年前嫁给我弟弟时的陪嫁之物。家里多年不见马桶了,要不是搬家,差不多都忘了此物。我曾在《江南旧闻录》中写过马桶。

1

马桶是中国本土所产的古老的便溺器具,《周礼·天官·玉府》“内监执亵器以从”,郑玄注:“亵器,清器、虎子之属。”虎子即夜壶,小便用,清器用于大便。

马桶不仅古老,也曾经是江南最为普及的便溺之器,无论农村还是城市。

我小时候,家里的马桶是母亲的陪嫁之物,放在卧室的床尾位置。这个位置,通常也是使用马桶的人家放的地方。这个地方,一来便于女主人生产使用;二来冬日江南寒冷,在床边如厕,可要比去后屋的茅坑如厕方便得多,也舒服得多。当然,马桶不仅女主人使用,孩子也用,大小便都用。男人小便,晚上多用夜壶,白天多尿在粪桶里。冬夜男人要大便,懒得去茅坑,也会在马桶上解决。不过,马桶是贴身之物,使用时离生殖器最近,只有家里和女主人最亲近的人才能用,女主人外,能够使用女主人马桶的,只有丈夫和孩子。婆婆都不行。粪桶茅坑可借使用,但马桶概不外借。

马桶在江南诸地普遍使用,一个重要原因是江南多水,清洗马桶方便。洗刷干净的马桶,还要放在室外晾干。时间一长,马桶的外漆就会褪色掉落。

早年读费孝通著作,他写苏州当年景象:“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起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其实费先生写的,就是苏州人把马桶里的粪便倒进河里,在河里洗刷马桶的事。我们乡下人家,早年家里还有马桶的时候,马桶里的粪便是不会倒进河里的,粪便是种田的宝物,怎么舍得倒掉,都是倒在茅坑里,然后去河边刷马桶。确实如费先生所说,同一条河里,既淘米洗菜,也洗刷马桶粪桶。不过淘米洗菜洗衣服在埠头上,洗刷粪桶马桶,则在河一边,并在偏河的下游下风头的位置。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马桶仍然是许多普通百姓家的重要物件。粪便的处理,像费孝通笔下的情况有,但还有许多是倒给专门收粪的车的,这些收粪的车收了粪,会装船运到城市周边的农村。在化肥没有广泛使用的年代,种田粪便最宝。

美国学者占汉超在《霄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中,把收粪和倒马桶的女人,称为“唤醒城市的人”。直到80年代,上海仍有100万户居民用着马桶。

最初取代马桶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那些抽水马桶,而是痰盂盆。当然,也因着气候变暖,取暖设备开始多了起来。彻底消灭传统木制马桶,是如今城乡都用的陶瓷抽水马桶。在短短几十年间,开放带来的物质生活改变,颠覆了数千年的传统,以及生活习惯。马桶也是一斑。

2

在江南,马桶不只是作为便溺用具,它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叫子孙桶。马桶是不可或缺的结婚陪嫁品。

旧时,家有姑娘到了要出嫁的年龄,家里总要给提前准备嫁妆,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陪嫁之物。陪嫁的马桶是请箍桶匠用上好的木材做成的有审美造型的圆桶,带有盖子和可以手拎的铁襻,刷红漆,红代表喜庆。大户人家做的马桶尤其精细,甚至会雕花。

姑娘出嫁的时候,红漆马桶还没有投入使用,全新的,旧说都是香喷喷的,虽然夸张,但带着木香味,可能还有漆味,那是真的。故乡俗语说“新箍马桶三日香”,借新马桶说对一事物保持的热情持久度,通常含贬义,指不能持久。

女儿出嫁的时候,红漆马桶由男方媒人拎着,女方媒人拎着镜箱。一些地方是新娘的兄弟拎红漆马桶,也有一些地方是小男孩将红漆马桶拎进新房。

其他地方的陪嫁马桶里,通常放红枣花生桂圆鸡蛋一类,象征“早生贵子”之喻义。但是,奇怪的是,故乡嫁女的红漆马桶里,放的却是一块瓦,两个染红的熟鸡蛋。放红鸡蛋可以理解,但为何要放瓦,父母和弟妹都只是说反正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最初并非今日的瓦片之瓦,而是最古老的一种器具,土器烧过后叫瓦,实际上类似陶器。瓦后来有引申的意义,一是弄瓦之喜,典出《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这瓦指纺织用的东西。弄瓦之喜,即是生了女儿。但马桶里放瓦,绝非此意,传统是不可能祝生女儿的。另外,瓦也有指瓦全瓦合之意。《礼·儒行》:“毁方而瓦合。”吕氏注曰:“陶者为瓦,必圆而割分之,则瓦合之则圆,而不失其瓦之质。”“瓦全”倒是有保卫家庭、珍爱生命之意。不过,此种引申,也不适合新娘陪嫁物用瓦之意。早些年,瓦片则是江南农村最常见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为何马桶里放瓦,讲不通。后来我们同学餐聚,来自南宅漕桥一带的同学说,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马桶里放瓦,就是“伢兒”的方言之音,宜兴话说的儿子之意,我们这边很多风俗和宜兴一样的。方言“伢兒”的“伢”,音确实和瓦的方言音一样(无法用拼音表达)。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个说法,正好和弄瓦之喜相反。也许吴地之弄瓦之喜,倒是生儿子而非女儿了。

马桶所以也叫子孙桶,是用来催生、接生的。传统时代不像如今,孕妇临产多到医院生产,而是在家生产,请农村有经验的妇人接生,接生的妇人叫接生婆,也叫稳婆。在家生产的时候,孩子多是生在马桶里。这也是那句著名的父辈骂自己子女不成器不像话,后悔生他(她)出来的骂人俗语的由来:“早知道就把你闷死在马桶里了!”

刚出生掉落在马桶里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若家里人要取他性命,盖上马桶盖就行。这样的事传统时代并非没有发生过。旧时重男轻女,马桶里闷死的女婴怕是不少。

如今因为生活方式改变,传统马桶已经无用武之地了,不知道如今的陪嫁里,是否还有红漆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