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 焉知死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时至今日,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提前为10年、20年后的事情操心。很多金融机构顺势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理念,旨在设计出能够覆盖人的一生的金融产品。其中,年金险正是一种花今天的钱,为未来买单的险种。
某位财经博主近期便推荐了一款终身领取的年金险。根据产品介绍,这款年金险出生28天—65岁的群体都可以买。买了之后,女性最早55岁、男性最早60岁便可以领钱。活多久、领多久。假设一位30岁的女性,每年缴费2万,交10年,55岁开始每年领钱。根据产品设计“领得越久,收益越高”,领到85岁时退保,IRR(内部回报率,专业名词)能超过3%。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预期自己长寿的话,购买这类年金险产品,最终的IRR是能够跑赢目前的存款利率的。但这里至少存在两个漏洞。
漏洞之一是客观的经济周期。
2015年左右,FIRE(提前退休)运动引入国内。我之前也介绍过4%法则,这个法则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Willian Bengen提出,经过他的测算,只要每年的开支不超过储蓄的4%,就可以在不工作的情况下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对于欧美国家的FIRE运动先行者来说,他们的无风险收益品种更多、渠道更广、收益可能也更多,4%的无风险收益曾经轻而易举。但时至今日,随着房地产下行周期到来,金融产品犹如空中楼阁,社会利率水平更是一降再降,这个4%的难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高。对于国内FIRE运动的尝试者来说,如果仅仅靠着一笔存款的无风险收益FIRE,或许没等领取养老金,就得先去投个简历找工作。这也正是很多国内FIRE者的现状——躺到一半不得不再爬起来。
那么,现在看起来划算的IRR,若干年后到底是高还是低呢?现在10万元的现金价值,10年后等价于20万元还是5万元呢?银行理财产品早已打破刚兑,万一,其他行业也有类似政策呢?都未可知。
漏洞二是个人的主观情况。
别说10年、20年后的情况,就算是明年的情况、下个月的情况,多数人都是无法预知的。写这篇文章时,惊闻上海中金的一位女士,因产后抑郁、行业降薪、房贷千万等因素,放弃了生命。根据网上信息,她的个人履历非常优秀。或许,追求完美的性格与曾经的优秀相辅相成,却在面对人生曲线下行时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近年来出现的“断供”之痛,正是房产周期下行叠加个人职场生涯下行的结果之一。诚如一些当事人自述,买房时预测每月还贷不成问题,没想到遭遇降薪或裁员,不仅还贷捉襟见肘,有些房子的房价距离购买价格还跌了30%甚至更多。
“未知生,焉知死”。子路向孔子询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要先侍奉好人,才能去侍奉鬼神;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能够了解死呢?我理解为,人应该先关注当下,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再考虑遥远的未来。如果把每一个当下看成“投资”,把期待中未来的幸福看成“消费”,那么消费和投资,本身就是无法割裂的一体。经济学中的消费和投资,也是协同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只有在总量极度有限的前提下,才会互相蚕食份额;而“总量有限”,本身就是一种贫乏诅咒式的设限。真正的投资,并不辜负时间线。活好每一个当下,未来自然有保障,没有高质量的现在,又谈何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