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13年助残为近千残疾人找回自信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新钟楼       上一篇    下一篇

□何一智 陶莹

“最近少刷视频软件,要保护眼睛,多休息。”下午2点,在西林公园的西艺坊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门口,负责人郑建嵘和聋哑人张建国(化名)比划交流着。看到张建国表示他最近视力下降得厉害,做手工活儿时会看不清,郑建嵘叮嘱他平时少刷视频软件,买点眼药水滴滴,张建国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回到工作岗位。

60岁的张建国,在西艺坊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工作已经有5年多。“说”到郑建嵘,他不禁竖起大拇指。“最近郑老师又给我们接到手工活儿了,每天负责手工串串,每个月可以拿到1200—150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没问题。”张建国用手机打字的方式告诉记者。

郑建嵘开办的西艺坊,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帮助残疾人再就业的培训基地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曾获得江苏省残疾人文化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残疾人之家首批省级社会教育学习体验基地培育项目等荣誉。目前,西艺坊登记在册的残疾人有近百人,其中长期活跃在工作一线的残疾人有15人。

为了能让残疾人学有所长,实现自立、自强,郑建嵘先后自掏腰包3万余元购买仪表车床、砂带机等工具,免费培训钟楼区近百名残疾人,为他们中不少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不少残疾人通过西艺坊,找回了自信,重拾人生。其中,从靠捡垃圾为生到通过西艺坊自立自强的刘瑜(化名),让郑建嵘尤为欣慰。

30多岁的小瑜家住西林街道某安置小区。“五六年前,她每天都会来西林公园捡垃圾,她个子小小的,从来不与人交流,看到人就要躲起来。”郑建嵘回忆说。后来他才得知,小瑜有智力残疾,再加上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只能靠捡垃圾为生。“我得帮帮她。”从此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郑建嵘都会将自己积攒的纸箱、塑料瓶给小瑜,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络了起来,小瑜也答应了来西艺坊试一试。从最基础的学徒开始,到帮助郑建嵘打磨留青竹刻用的竹子,小瑜入手很快,如今已经完全可以胜任这里的工作。现在小瑜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收入,虽然不多,但是相比以前捡垃圾要体面很多。“她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乐观、开朗,会主动和人打招呼了,对未来也充满自信。”郑建嵘高兴地说。

不过,郑建嵘最近也有苦恼。西艺坊开办十几年来,今年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手工活的订单少了很多,相比去年要下滑4成,所以残疾人的收入也下滑了。”他说,最近为了残疾人的手工订单四处奔波,但效果并不明显。“手工串的活儿快要结束,马上还有个皮包制作的手工活,但难度相对较大,对他们也是一次挑战。”

虽然大环境不好,但是郑建嵘形容自己是一个有韧劲的人,就像留青竹刻所用的竹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竹子扎根岩石、坚韧抵抗风雨的形象,赋予了竹子“坚毅不屈”的精神内涵,自己选择助残这条路,也有一股韧劲,但也要跟上时代节拍,不怕挫折,勇毅前行。郑建嵘透露,他近期正和一家梳篦厂洽谈,看看是否能在制作梳篦中加入烙画等适合残疾人工作的环节,以此提高残疾人的收入。

郑建嵘说,希望更多残疾人能够在西艺坊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人生价值,也希望更多的热心企业能加入到助残的队伍,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合适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