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柳捐赠常州博物馆钱名山书法品鉴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1992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博物馆特辟“谢稚柳艺术馆”,开馆之日,谢稚柳先生向常博捐赠了20件自己的书画作品和6件老师钱名山的书作。这些名山书作都是他自己多年的购藏,承载着他对老师、寄园及故乡的思念之情。
谢稚柳童幼之时即喜画画,常常为之入迷。他原本是读私塾的,到1925年16岁才入寄园,随表伯钱名山先生读书。虽然只有短短的3年,但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基础,在书画与赏鉴上也因得老师的指点而突飞猛进。所以他常说“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名山先生是我的书画老师”。寄园是传统书院“从游”式教育,即学生追随老师左右,在与老师朝夕相处、问答讨论中学到知识,同时老师高尚的品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这与受西方影响的新式教育不同。名山教学以经史诗文为主,于书画则未有专门教授。因前来求学的弟子中不少有书画基础,故在“从游”中受到点拨,亦是一种因材施教,也因此出现了不少能书擅画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书画也成为一些寄园弟子重要的生计来源之一。
钱名山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官刑部主事。生性狷介,目睹清廷的腐败无能,遂于宣统元年(1909)辞官归里,以读书、著书、教书为务。他恪守儒家道义,在清亡之后束发着道装,成为“文化遗民”——非为忠于清廷旧主而遗,而是为传统道德与文化而遗。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在天灾人祸之际,每每奔走呼号,多次现场挥毫举办书法义卖,救民于水火之中。
名山是科举出身,必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然从其传世作品看,以行书、行草为最多,偶作楷书和隶书。谢先生捐赠的这六件名山作品俱是行书,部分字写作草书,分别为:《行书自作七言律诗轴》(图①)、《行书节录〈离骚〉轴》(图②)、《行书自作七言绝句诗轴》(图③)、《行书“孟子庄周”五言联》(图④,1930年)、《行书“语善形全”六言联》(图⑤)、《行书自作论书语四条屏》(图⑥,1940年)。其中两件书有年款,为晚年作品。《行书“语善形全”六言联》(图⑤)款署“庸人”,作于1938年避难上海之后,因羞愧自己避难租界,又不能奋身驱杀倭寇而自号,亦是晚年所作。其余三件作品风格大体与上述三件近似,应属于同时期。
这六件作品内容除了一件节录《离骚》,其余诗文与联语都是自撰,是诗文与书法的合璧之作。风格最大的特点是熟练而又生涩,浑厚倔强而又痛快淋漓,金石气与书卷气并存,颇有董其昌所说的“字须熟后生”之意。名山学书历程没有具体记载,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推知,其书法应筑基于欧阳询、颜真卿,后上溯北碑。行书、行草则融颜真卿的宽博、怀素的劲爽及魏碑的金石之气于一炉,别具一格。他用笔多逆锋,不拘小节、铿锵有力;结体宽博大气之中而又富于欹侧变化;章法则随字大小自然排列,不刻意作大小错落分布,不时用草书与上下字牵连化解单调感。因其多用逆锋,笔墨浑厚,加之运笔速度较快,部分转折有“生拉硬拽”之感。这并非是他不能转换锋面调整笔锋,而是他狷介不羁的性格投射和书学思想使然。
《行书自作论书语四条屏》(图⑥)即是名山的书论,集中反映了他的书学思想与作书的具体方法,可解其书风成因,云:“书为心画,原不用手,不得已而用手。手原不用笔,不得已而用笔。由此论之,则手宜着纸,执笔不宜高,豪(毫)不宜长,如此则相隔近,不则相隔远矣。书为心,心不可隔,不得已而隔,吾从其近者。不如此,只是弄笔,何心之有。曾闻先辈云,学碑取其清者,若学其模糊不清者,是学石也。然吾更有说,石与文字本属相合,学字固佳,学石则更高。世人矜原拓,以予所见,原拓必带烟火气,必三百年后乃可观耳。岂非岁近则有笔墨痕、斧凿痕,岁远则渐近自然乎。”他首先强调“书为心画”,即书法是自己思想情感、心性的表达。借助毛笔表达内心是不得以而为之,必然不能全尽。所以为了得心应手,他选择笔毫短的毛笔,执笔亦低,这样便于控制毛笔。不如此则与心相隔太远,作书只是弄笔罢了。他的作品是他心性的“影像”,出现“生拉硬拽”之感是他喜用短锋硬毫而又执笔较低的缘故。这也符合他对“折钗股”用笔的追求:“折钗股形其转笔生硬,屋漏法形其下笔贴服。折钗股用笔急,屋漏法用笔缓。”
其次,名山主张学碑不能学太过清晰的晚近碑刻,因为人为的斧凿痕过甚,不如老碑经过风吹雨淋,旧拓经过时间的洗礼,烟火气退去,更为自然。自然是他书法最重要的追求之一,曾说:“或问作书何如?曰:‘拼命’。或曰:‘艺之至者曰自然,拼命不与自然左乎?’曰:‘拼命到自然’。”所以我们看到了他作品中用笔速度极快,不拘小节,绝不刻意安排字的大小与错落变化,这些都是他追求“自然”的体现。名山曾鬻书赈济灾民,整日书写不辍,甚至把手腕磨出血,正是这种执笔姿势与快速书写造成的。
名山有着鲜明的书法观,其论书文字除了《名山书论》外,还散见于其他著作之中。核心内容除以上述几点外,还涉及到人品书品、沉着痛快、反对奇形怪状等方面。他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在其作品中都有直观的反映。
寄园弟子不少人直接学自老师,尤其是钱家子弟多甚肖,故有“钱家法”之称。谢稚柳先生早年书画俱学陈老莲,在老师指导下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书法“原理”。到晚年转学张旭的《古诗四帖》,作大草时,手腕离纸亦近,行笔速度极快,让人目不暇接,或是潜移默化地受老师钱名山的影响。
①行书自作七言律诗轴
②行书节录《离骚》轴
③行书自作七言绝句诗轴
④行书“孟子庄周”五言联
⑤行书“语善形全”六言联
⑥行书自作论书语四条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