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译界领袖姜椿芳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姜椿芳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而且是新中国翻译界的领导;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教育领域的领导和专家。

1912年7月28日,姜椿芳出生在武进西横林(今钟楼区西林)。1919年,他进私塾念书,开始读《大学》《中庸》《孟子》《幼学丛林》等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24年入东吴大学附属第十二小学学习,在这所基督教教会学校,他学到了一定的基础英语。1928年,姜椿芳随家人来到哈尔滨,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省第三中学,课余时间,学习俄语。1930年,姜椿芳入职英吉利·亚细亚电报通讯社,担任俄文翻译和编辑。为保住这份难得的工作,姜椿芳见缝插针地阅读俄文报刊、背诵俄文字典、听俄语广播,找机会与俄国侨民对话、翻阅资料了解新闻背景……高强度的翻译工作使姜椿芳的俄语水平明显提高,为他将来成为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姜椿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局文委文化总支部书记、《时代》周刊主编。1938年,姜椿芳担任上海地下党戏剧支部书记,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在这个时期,他翻译了不少苏联戏剧。1941年,29岁的姜椿芳在上海开始创办时代出版社,1945年任时代出版社社长。上海解放后,他先后任军管会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市文化局对外联络处处长。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创办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校长、党委书记。

1968年,姜椿芳不幸被投入秦城监狱。在狱中,他独自一人默默地构思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计划和方案。1975年,姜椿芳被释放出狱。1978年,姜椿芳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副主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1987年12月17日,姜椿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衣冠冢”落在常州栖凤山。

姜椿芳的翻译活动始于1930年,其时的翻译活动主要是为了生计。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是从1939年开始的。他的翻译主要涉及新闻、戏剧、电影、小说、诗歌、歌词、时政、科普文、文艺杂论等等(翻译涉及面很宽,姜椿芳自己说他是“杂译家”)。主要翻译作品有:《列宁书信》《斯大林论中国革命》《斯大林卫国战争时期言论集》等等。其他还有屠格涅夫、肖洛霍夫、米哈柯夫、高尔基、普希金、西蒙诺夫、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等二十多人的许许多多作品的翻译。此外,还有诗歌翻译68首;文艺杂论翻译50多万字等等。

姜椿芳认为,“翻译工作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说,都是必要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没有不利用外语,不借助翻译来做一些必要工作的”。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翻译有粗糙文雅之分,有歪曲正确之别,有浅薄精深之差,有干涩无味与细致传神之异。怎样把翻译工作做好是一种必须长期学习、娴熟掌握的艺术,是一门必须深入研究、不断提高的科学。”姜椿芳认为鲁迅的“宁信不雅”是翻译必须走的正路,即所谓“正译”。“正译是一条奋斗的道路,作为艺术,当然不会只有一条路,于是又出现两条、三条等许多条路来,无非是殊途同归,归到正路上来,达到正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