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托起困难家庭“幸福梦”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李垚 通讯员 王羽柔

“现在丈夫的情况好多了,我心里也定心了。”从医院回来后,付晓娟像往常一样立马赶回了站北新村的家。推门而入,她的儿子正抱着社区送来的儿童节玩具玩耍,见妈妈回来,孩子转头望向门口,露出笑容。

三年前,付晓娟的丈夫和儿子接连确诊为遗传性胰腺炎,为了治病,很快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医生说这个病有30%的死亡率,每季度要进行一次穿管检测,一年光这项就要3万多块。”丈夫住院后无法做工,为了照顾家人,傅晓娟在丈夫住院后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压力更大了。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戚墅堰街道和站北社区的工作人员找上了门,这让付晓娟很惊讶。“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情况可以领取一笔大病救助金和低保,可我并没有主动申请过。”付晓娟说。

“过去是人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人。”戚墅堰街道站北社区党总支书记曹玉介绍,站北社区老旧小区数量多,人员流动大。为了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社区通过网格员在一线常走访、常调查、常联络的方式及时掌握人员变动信息,碰到困难家庭会主动留个心眼,多开口问问对方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让原来的被动发现困难家庭转为主动发现,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及入户走访工作,确保困难群体能得到及时扶持和保障。

“很多困难家庭只知道有办理低保这样一种业务,符合的相应救助政策并不了解,更不知道怎么办理,这种‘隐性家庭’只有靠我们的主动发现才能帮助。”站北社区负责社会帮扶业务的社工卞秀雯介绍,发现只是第一步,在稳固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基础之上,社区充分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为社区的细致关心,住在宋剑湖家园的刘洪英老人一直不肯把自己的户口移出社区。5年前,刘洪英唯一的儿子突发心肌梗死去世,社区第一时间为老人申请到了相应的救助和失独家庭补贴。去年刘洪英丈夫因病住院后,站北社区网格员又上门告知老人特困家庭公益金的领取办法以及住院护理补贴的申请方式,让刘洪英渡过了难关。

社区主动发现和及时介入的做法,获得了辖区许多困难家庭的好评。除了主动发现外,站北社区还密切关注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的养老状况,创新了群众监督、社区代管的“站家模式”。

十年前,社区在成功调解智力残疾老人居方正离婚后的养老纠纷后,鉴于其独居可能带来的风险,社区协调其侄子进行妥善安置。然而,老人性格古怪,常常情绪失控,并因受骗欠债而遭到债主上门追讨,给侄子一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面对这一情况,社区在警方的协助下多次帮老人追回被骗资金,代管财产,处理各类生活矛盾,确保老人的财产安全。在社区的努力下,不仅为老人还清了债务,还积累了足够的资金用于房屋修缮、家电购置以及聘请保姆,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得以安心无忧。

此类事例并非孤例。在办公室内,曹玉还向记者展示了两份账单,指出:“这两位老人均属社区属地孤老,由于自身存取款不便,他们选择将养老金存放在社区,每月固定领取一定数额作为零用。将钱存放在这里,老人们倍感安心。”

如今,站北社区已帮助46户困难家庭申请各类补助。近10年来,社区动员490多人捐款,帮助80多户家庭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