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父 爱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又一个父亲节到来之际,重拾小时候琐事记忆,也是对父亲的一种纪念及父爱的一种诠释。

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两忙”,即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农村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学校都会择机放忙假支援农业生产的。

至今我还记得我上三年级那会,学校夏收夏种放忙假后,我不愿意专做那些零碎琐事,如劁埂脚、拾麦穗、撒灰,包括帮母亲淘米洗菜烧饭等,觉得自己都大了,想趁放忙假的机会学会一些扎实的农活,特别是莳秧。那时听老农讲,“农民不会莳秧,不能算是真正的农民”。因此想,自己生在农村,长大了肯定是农民,首先必须学会莳秧。但是在那个年代,都是靠挣工分吃饭的,一般都不愿意教,一怕耽误争工分,二怕误了农时。就算跟父亲学,我也怕影响父亲挣工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决定收我这个“徒弟”。

为了不影响挣工分,父亲利用收工吃饭的间隙,在家里就给我讲述莳秧一步步的要领。他用筷子、八仙桌做道具,用筷子模拟秧苗在台面上比划,包括怎么样拿秧把,父亲都详细地给我讲解了。他说,左手拿好秧把,右手掰开秧门,用左拇指添秧苗,接着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协同“作战”,把秧苗插入泥中。莳秧要求比较髙,每棵秧规定一般是3—5根苗为宜。有人为了抢工分图快,有莳一二根秧苗的也懒得补上,这就是俗称的“瞎棵”,是不允许的,质量检查小组查到了是要勒令翻工补上或扣工分的。还有莳秧行距、间距都要直,就像阅兵场上的仪仗队,横看竖看都要是一条线。父亲说了,要达到这个标准,莳秧时要端正姿势,屁股要下蹲,左手臂不能撑在左腿上,就是俗话说的不能“撑撑头”,双脚往后缩退,不能提出泥面,要顺势往后拖,不能歪斜,做到了以上各点,并掌握了要领,那么你莳秧就学会了一半了。听着听着我都有点懵圈了,好复杂!都说“实践是最好的师父”。真正到自己下田实践,连一把秧都握不过来,父亲就叫我握半把;开始时,弓腰半蹲姿势也不对,屁股翘得老高,父亲提醒我屁股要下蹲式。

实践证明,莳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人家莳得既快又直,到自己就显得笨拙无措了,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看人挑担不吃力。”尽管父亲已给我讲了那么多莳秧要领和注意事项,但是,我开始莳秧横竖都不直,远看秧棵如在调龙灯,近看秧棵都歪倒在水里,土话叫“面水秧”,倒头倒脑,莳成这样的秧是不容易活棵的。还有莳成“烟筒头秧”,秧根翘露在泥外,这样的秧也不容易成活。在学莳秧过程中尽管父亲一直在讲要领并纠正我的姿势,此时的我显得还是倔拙,真的又应了那句话“自己挑担压断脊”。好难啊!心里惶恐不安,以为要遭父亲一顿痛骂了,父亲反而温柔地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别急,慢慢来。”此时此刻,父亲显得非常有耐心,在我一次次笨拙无措时,他不训也不骂,而是循循善诱。瞬间,我肃然起敬,父亲在我心里是那么的伟岸高大,心想只有父亲才会那么无私。都说父爱如山可擎天,父爱如伞可挡雨,这些话确实是颠扑不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