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朱俊的烙画世界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在勤业中学的非遗展台遇见朱俊(艺名叶青),步入他的烙画世界。

这是钟楼区文化馆组织的“非遗进校园”巡展活动,参加活动的非遗传承人有10多位,朱俊是其中之一,他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烙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展台陈列着漂亮的小件竹木制品,竹杯、小茶叶罐、滚珠香水瓶等等。他则坐在展台后,用电烙笔在小竹桶上画着竹子,他参照的是郑板桥的《兰竹芳馨图》。

展品当中,小茶叶罐最吸引我。罐身的烙画是竹菊双清,罐盖上的篆体字我完全不认识。朱俊说,这两个字是“消忧”。又道:“不要看这个小玩意现在平平无奇,只要经常把玩,竹筒渐渐光滑发红,会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味道。”

对此我表示不同意:“它现在就很漂亮,一点都不平平无奇。”

买下茶叶罐,我刚要将宝贝装进帆布包,朱俊示意我不要急。只见他取过一只小纸袋,灵巧地在拎绳处穿上小葫芦,将宝贝装进纸袋,复递给我。我不由赞叹这样的创意,如今文创多得不稀奇了,只有创意稀奇。小葫芦的装点,赋予物品平安吉祥的祝福。小葫芦是朱俊的馈赠,因为我知道烙画,我还说出常州烙画起始于梳篦制作“雕、描、刻、烫、嵌”五种工艺当中的“烫”。

既是知音,就聊了起来。既是非遗传承人,先聊的便是传承。朱俊的手艺由父亲朱扣大传授,父亲的手艺是受祖母方玉珍教诲,方玉珍是当年常州西门外从事梳篦业的一代人当中的一员,做的是“烫”,也就是烙画这一环。朱俊10岁时看样学样地拿电烙铁烙画,初显天赋。之后常常跟父亲学,所谓学,也就是看父亲怎么烙,父亲是不教的。父亲能很快地在梳背上烙出漂亮的龙凤花卉、仕女罗汉,朱俊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像父亲一样。多看,多揣摩,再多动手实践,他慢慢就会了,烙画技艺渐渐地越来越好。

不过,他的工作与烙画是无关的。他在二电仪上班,从事机械加工,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男。他做过厂里的团委书记,在厂里从事宣传工作多年,后来下海创业,设计了一款节能太阳能产品——他可是相当出色的工程师。这么说吧,在工作上他一直有所变化,爱好上则始终不变,朱俊从没有停止过创作烙画。他喜欢烙画,喜欢就是道理,或者是没道理。

1999年,朱俊在市场上发现电烙笔,这是一款烙画的专业工具,其笔针与钢笔类似,还可以随意调温,真是大大方便了创作。在古代,烙画艺人用油灯将铁针烤烫后,在小件竹木日用品上绘画。后来有了电烙铁,电烙铁其实是焊接元件及导线的工具,朱俊的祖母、父亲便是用电烙铁烙画,他最初使用的也是。有了电烙笔,烙画的表现力大幅提升,说得简单一点,拿一块木板当“纸”,烙画就真的是“画”出来的了。

五年前,朱俊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年前,他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我给他的烙画事业做总结,叫作“蒸蒸日上”。这一总结引来他的许多感谢,当然不是感谢我总结做得好,他说到工作室的创立、获得的支持。见我一直捂着嘴笑,他的表情严肃起来,表示自己“内心对政府的支持很感激,你不要以为这是套话”。

他的确说的是心里话,从他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并且荣获2023年省级“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称号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事后,我在网上搜索出他去各社区、各学校讲课,带去工具,教老人、孩子创作自己的第一幅烙画。

这时来了几位勤业中学的老师,看见小葫芦都爱不释手,纷纷下单。朱俊忙起来,他要在小葫芦上当场烙上顾客需要的字。他对老师们表达敬意,他说,高中语文老师曾当众表扬他写得一手好字,将来凭这一手好字就能有饭吃。他转头对我笑:“这不是应验了嘛。”

我们就此结束了愉快的闲聊。之所以愉快,因为朱俊是一位松弛感很足的人(他只严肃了一次),他的松弛感也表现在他的烙画里,表现在烙画的文创当中。

真诚祝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