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 斗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4月底,拆迁搬家,清点旧物时,看到一只已经有些褪色的红漆拗斗(见图)。我拍了照片,太座吩咐不要卖了扔了。弟妹说,给阿嫂留着。
这只拗斗是弟妹1990年代早期嫁给我弟弟时的陪嫁,虽然色彩没有当时鲜艳,但仍然是全新的,从未使用过。
拗斗是故乡旧物,是一种用木头做的盛水的器物,矮圆柱形,中空,以竹钉作排销,将短木板围成圆桶,腰部用铁箍箍住(旧时没钱买铁箍时,也有用篾条做箍的),上沿略大于底部,其中一处有提柄,提柄在一块桶木上方略微弯折,与桶身几成“占”字形。拗斗整体看,略近鹅型。桶身似鹅,桶柄似鹅脖和鹅头。因为常被水浸泡,易坏,所以做拗斗的木料通常较好,耐腐蚀。日常维护,就是每年夏天,挑不下雨的日子,洗净,刷层桐油,晒干,防虫反腐。
拗斗是方言音,也是器物官名。其名何来,我不晓得,也没在前人书里读到过,过去我常写成凹斗,后来研究语言的朋友提醒我,应该写成“拗斗”。“拗”,《说文》说手拉之意,拗斗盛水,倒也确实如手拉。另“拗”也有折、转折弯曲之意,拗斗其形意,也耦合。
拗斗和木桶一样,虽然是木头所制,却非木匠所能做,能做拗斗和木桶的,是箍桶匠。武进其他地方,以及宜兴一些地方,也有说拗手的,邻近武进东的无锡阳山,灶台上的才叫拗斗,大的用来洗衣服等用的,则叫拗桶。我是这次在朋友圈发了照片才知道,不远处竟称我熟悉的拗斗为拗手,从前根本不知道。可见我孤陋寡闻。不过倒是浙东宁波等地,跟我家一样,也称之为拗斗。
拗斗是盛水器物。旧时家里通常有三种拗斗,一种大拗斗,就是此次搬迁时翻出来的弟妹陪嫁之物,一种是中拗斗,还有一种是小拗斗。
小拗斗体型最小,过去通常是猪圈边用来舀猪食喂猪用的。它是最早消失的,被其他更趁手的器具诸如小撩勺替代了。
中拗斗主要是盛水用,从水缸里舀水往锅里倒的器具,十分方便,是旧时灶间必备,与水缸配套。平常不用时,常放在灶台上,或灶间水缸的木盖上,有时也会扔在水缸里。小时候在水缸里玩拗斗,一摁一松察其沉浮,是小孩喜欢的游戏。我小时候天热时玩累了回家,如果趴在水缸上喝不到水,通常就用拗斗盛满水,端着“咕咕咕”喝个饱,解渴消暑。有些人家家里拗斗也用来装米饭,类似今天饭桌上用一个大盆装满米饭,供饭桌上食客自己盛饭。
灶间的拗斗也是较早消失的物品。相较铜勺,拗斗大而笨重。后来被铜勺或塑料水勺取代了,我家就是大铜勺取代了拗斗。再后来,因为自家打了水井,后来更是接了自来水,灶间的拗斗再无用武之地,也就不知扔在哪个角落,自生自灭了。
大拗斗过去主要是生活用具。据说在宁波绍兴地区,拗斗是沐浴器具。我不知道他们那里的拗斗有多大,在我看来,拗斗顶多能用来盛水擦身。在我故乡,过去拗斗则常用来给小孩女人洗屁股,也是家里人冬日洗脚的器具。冬日洗脚用拗斗,旧时最是常见。平常则最常用来洗衣服。旧时,女子用一只手在腋下夹着装满脏衣服的拗斗和棒槌,另一只手扶着拗斗柄,去码头洗衣服的场景常见。女人用棒槌捶打衣物时,拗斗通常就在一边。
拗斗其实也是农家的生产工具。早些年到莳秧季节,拔秧用的秧凳不够,通常把普通的小座凳放在拗斗中,配合作秧凳。秧凳必须两头都是平整的木板,一头搁屁股,一头搁在泥地上,平板才不会在泥地上凹陷下去。我最初跟着祖母拔秧,就是从坐在拗斗装的凳子上开始的。拗斗触地面积比秧凳大许多,更容易平稳,不会坐歪跌倒,一屁股坐秧田里去。
夏天小孩到河里洗冷浴(游泳),顺带摸些螃蟹、蛳螺、阿蛎(蛤蜊、河蚌)回家喂鸭或给自己开荤补充蛋白质,用来装螃蟹、蛳螺、阿蛎的,就是拗斗。拗斗是木质的,不会沉入水底,能装许多蛳螺、阿蛎,而桶沿光滑,螃蟹也爬不出去。少年时代的夏日,洗完冷浴的我,常常会和弟弟抬着半拗斗阿蛎、蛳螺回家。
夏天给河沟截流,弄干捉鱼,用来干河“狂水”(将围起来的水弄出去)的,少年用来舀水的,多是大拗斗。
顺带一说,旧时乡村条件差,小孩夏天在河里学游泳,没有救生圈,大拗斗就是小孩的救生圈。小孩初学游泳,都是双手攀附着拗斗的边沿,摆动双脚学弹水,在浅水区弹水前行的。有了一定基础和胆量,想尝试着游到深处去,通常也是拿条绳子,一头系在拗斗柄上,一头系在小孩腰间,万一胆小呛水,有拗斗在,不会被淹死。我最初就是这样学会狗刨的。
在旧时故乡,大拗斗是女子陪嫁的标配。除了刷红漆,拗斗里还得放一双新鞋(这倒也与拗斗常用作洗脚器物般配),鞋上覆红“双喜”字,有时还会放柏枝(旧时坟墓多柏树,但坟上柏树枝却不能作结婚造房上梁之用,得专门用吉地的柏枝)。1990年代我弟弟弟妹结婚时,此俗尚存。如今新风尚,用不到拗斗了,拗斗大概率从陪嫁队伍中退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