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往事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家早年住在常州关帝庙弄8号,小时候,我就读于解放西路小学。小学的大门朝南,校门口有两只石狮子,光滑锃亮,栩栩如生,经常有顽皮的学生骑在上面玩耍。学校看门的大叔叫福根,年纪大概四五十岁。福根每天的任务除了看门和发放报纸外,还负责上下课时摇铃。每当下课的时间一到,福根大叔手摇用黄铜打造的木柄铃铛,“铛啷,铛啷……”又有节奏,又清脆悦耳。孩子们听到铃声,欢快地从教室涌出来,叽叽喳喳,尽情地玩耍、嬉戏,天真的小脸上总是扬着幸福的微笑。
我们的校长叫王雪隐,是个女共产党员。那年代共产党员是非常稀少的。王校长高高瘦瘦,当时三四十岁吧,人长得蛮漂亮。学校还有一个副校长姓蒋,两个教导主任,一个姓陈,另外一个也姓蒋。学校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我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语文老师叫是月娥。是老师中等身材,对待我们学生和蔼可亲。她家就住在学校东隔壁的小巷子里,巷子很深,我记得巷子叫慈阴里。是老师手上天天戴着一只金黄色的小手表,小巧玲珑,美观漂亮。我走过她旁边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三年级的时候,教我们算术的老师姓刘,叫刘秀英,她先生也在我们解小教书。我们的体育老师姓蔡,矮矮的个子,身体很结实,因他的两只脚走路时呈外八字形,所以有些调皮的同学暗地里叫他蔡八脚。蔡老师为人厚道,体育课教得也很认真。记得有一次上午,他通知我们班里跑得最快的女生,说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参加学校的短跑比赛。那个女同学满脸不高兴地说:“不去,我早饭还没吃呢,哪有力气参加比赛?”蔡老师听说后,马上到学校附近的麻糕店买来两块麻糕。那时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国家正是困难的时期,口粮都是定量分配的,老师的工资也很低,望着眼前的两块麻糕,那位女同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六年级的蔡琴珍老师。蔡老师是地道的苏州人,她早年从苏州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来到我们常州解放西路小学任教。蔡老师担任我们六二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蔡老师博学多才,文学功底深厚,讲话时,一口纯正的吴侬软语,听起来特别亲切动听,上她的课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她从不大声训斥学生,总是同你讲道理,她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长大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在她的辅导下,我们班的语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周记,题目叫《美丽的红梅公园》,居然得了80分。我的作文一直是很差的,不是68分,就是72分,从来没有超过75分。小升初时,我们全班除了极个别的同学有特殊原因外,全都考取了初中。望着一张张初中录取通知书,蔡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平时,蔡老师还经常利用星期天走访学生家庭,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减免学杂费,这一举措得到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
我们的算术老师姓沈,叫沈毓昌,沈老师当年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长得五官端正,英俊帅气,普通话讲得特别好。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沈毓新,在无线电技工学校读书。兄弟俩住在我们学校的宿舍里。我们小学毕业后不久,沈老师就调到常州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直至退休。前几年我在公交车上还看见过他。
考上初中一年后,“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学业荒废,三年后,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的我们,却拿到了所谓的初中毕业证书。然后同学们就天南地北,各奔东西,上山下乡,修理地球,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雨淋太阳晒,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涵义。
2019年5月的一天,春光明睸,艳阳高照。我们小学全班十二位男女同学,在毛腊梅群主的带领下,乘车来到无锡,探望蔡琴珍老师。虽然我们也都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但蔡老师看见我们的时候,就像见到自己久别的孩子一样,既惊喜,又高兴,忙着端茶倒水,拿花生,拿糖果,剥桔子,削苹果,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问这问那,你姓啥,叫啥名字?拿出小本子来一一作了记录。还拿出她年轻时候的照片给我们看,共同回忆在学校时的美好情景,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中午,我们在饭店用完餐之后,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斗转星移,转眼间,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童年的往事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衷心祝愿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健康快乐,幸福平安,童心不变,天天开心!